李石增再發文細數急診改革 控訴過程「被抹黑」

▲長庚前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影/記者黃克翔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長庚人事風暴持續延燒,前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14日召開記者會控訴自己「被辭職」,逼得董事長王瑞慧親自出面澄清「一切按照程序來」,但當晚李石增又在臉書PO文,控訴離職單「移花接木」,雙方各說各話。今(15)日李石增又再度發近2千字文章,細數他推行的急診改革,表示自己只是想用各科的專業臺灣急診壅塞走出一條路,卻被抹黑成踐踏專業與院方只追求利益,「請問大家這樣對嗎?」

李石增臉書全文如下:

臺灣急診目前最嚴重的困境是:無止境的壅塞與待牀。責任不該只究責於病患的就醫習慣,在醫療體系面我們也該盡力解決問題。從頭到尾都我李石增都不是以部門虧損與否作爲討論的重點,只想用各科的專業替臺灣急診壅塞走出一條路,這次的改革是想要讓急診醫師回到他們的專業–救急救命,這次的改革是想要讓在急診等待住院病人得到更順暢的流程,減少留觀的時間

無限膨脹的急診留觀牀是臺灣急診長期的難題,於是這次的改革要求各次專科必須每天三次至急診留觀區收治該住院的病人,收住未達一定比例就必須減少由門診收住院的病人數,唯有這樣才能解決病人苦苦等候卻無法住院的痛苦。我們不應放任近兩百牀的觀察室現象持續,無視病人的痛苦。

急診檢傷四、五級和假三級的病人大量涌進急診卻沒有分流,是臺灣急診另一個沉痾,「我們在檢傷處將這類的病人分流到門診並提供優先看診,這不是大家長久以來的心願嗎?」,積極加快留觀收牀住院速度,積極分流非重症急診病人,是大家長期以來的理想,經由上面兩個方法讓急診室的病人回到合理數量與規模,怎麼叫做爲了賺錢而關閉急診呢?

請大家回到理性,不要將所有事情混爲一談,不要爲了少數的莫名的原因,遮蔽了原本可以改革進步的機會。

----------------------------------------------

如何改善急診品質(急診壅塞),急診醫師爲何反彈,當時程序如何;

在2017年6月9日進行了急診品質改善會議,各院區負責人對於該區急診壅塞情形進行報告,與會人員除行政單位主管、各院區院長、副院長還有各院區急診主任,林口院區當時由邱德發醫師及陳日昌醫師代表。在此次會議中,林口急診情形尚未提出有效改善方案,故我提出提案,並尋求在場專家建議在場也包含邱醫師及陳醫師

對於急診室推動的改革,當初每一年在討論急診雍塞時候,各院區的急診專科的都提出擁塞和人力問題。從104到105年這兩個年度,各院區急診就醫人數都在增加。各院區的狀況是,高雄增加大概兩千人次嘉義三千五百人次、基隆六千人次、林口九千人次、臺北兩千人次。

但是我們發現,104年和105年相較,高雄院區留觀人次減少一萬人;而其他院區留觀人次逐年增加,臺北、基隆各增加一千人次,林口、嘉義各增加三千人次。那應該要怎麼解決呢?剛開始的時候經由跨院區會議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案,不是一個人決定,是由各院區院長、副院長及急診主任報告、討論,在會議的過程中,我們也請了急診的專家們列席,希望可以將急診專科醫師之專業及精力留在處理真正急症病患,也就是第一級、第二級及真第三級病患。提出後尋求陳醫師及邱醫師專家意見評估,兩位也表示可行。他們也同意這是可行的方案:

第一部分留觀病人分流委請各次專科每日三次赴急診留觀區巡查病患,優先安排緊急病患入住病房甚者加護病房,並暫緩經由門診住院。

第二部分檢傷分流要求各次專科對於第四級、第五級及假第三級疏導至各次專科門診處理,由急診疏導過去門診的病人不受限號限制且優先處理。

根據評鑑規定,急診專科醫師配置以治療區及留觀區病人數計算:每年每五千人次,須增加急診專科醫師配額一名,每月留觀六百人次,需增加急診專科醫師一名。對急診醫師而言,減少急診病人會對急診醫師配置數目有所影響,這也是急診醫師反彈的可能原因。

對於外傳基隆嘉義院區降等的傳言:

維持現有的醫療品質,減少急診等待是我不變的考慮。對於各院區它們應該是在哪個層級(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就應該配置怎樣急診的人力。目前爲什麼在急診的病患爲什麼無法疏散?因爲急診病人的處理這必須前後線醫師通力配合;急診科的醫師做第一線的處理,後線是需要各次專科醫師。

如果大家去看一下,對急重症、中度重度的急救醫院的標準,內容會提到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急診專科醫師,有些地方只要一半以上就可以。如果各專科在急診幫忙協助急診病人的話,就可以讓這些病患更早離開急診。舉例來說,我在長庚醫院三十多年,神經外科的病人不會留置在急診。爲什麼呢?因爲神經外科的專科醫生自己會下去看會診,看完之後,應該要住院的,會立刻安排,要手術的也會立刻安排。所以各醫院、各院區應該要自己去看它應該要配置的人力。這絕對不是外界所說的急診降級,而是依照急診規模做人力合理配置,舉例來說,長庚臺北院區應該要和林口院區急診採一樣的人力標準嗎?「臺北長庚的急診病人是無法進行緊急腦部手術的,可是它的急診人力配置卻和林口配置一樣標準,這樣正確嗎?」

另外,高雄院區一年可以減少一萬人次留在急診觀察,就是因爲高雄院區要求專科醫師積極下去(急診)。嘉義、基隆、林口的專科醫師若下去急診積極分流,可以提升醫療品質,讓急診排班更靈活, 反而有利各專科人才留任以及改善重點醫療項目,甚至減少在急診等待的時間,病患就醫權益只會更好。當時我的建議就是這樣。

改革是困難的,改革是孤獨的,改革不一定可以成功,但是要將改革的過程抹黑成踐踏專業與院方只追求利益,請問大家這樣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