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觀察 【理響中國】數字賦能“大思政課”實踐轉型升級

(原標題:理論觀察 【理響中國】數字賦能“大思政課”實踐轉型升級)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筆者認爲,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藉助教育數字化的東風,推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數字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增強數字活力,是推進“大思政課”實踐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

賦能實踐內容體系創優

開發數字資源。以“數字+”爲抓手,挖掘生動鮮活的教學素材,充分開發利用地方紅色文化、校史資源等形成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數字技術對教學資源進行加工、編碼、修飾,突出實踐導向,形成一批地方特色鮮明的“大思政課”實踐優質數字資源,以優質資源融通轉化拓展和豐富“大思政課”實踐內容精準供給。

打造內容新形態。通過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將物理空間的教育元素擴展至虛擬空間,把紅色舊址遺存、革命文物資料、城市發展成果變成實踐素材,通過追尋歷史遺蹟、探尋歷史脈絡、觀摩發展歷程引導學生感悟過去、現在和未來,提升“大思政課”實踐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推動內容動態更新。以數字技術提升社會大資源供給的可持續性和品質穩定性,建立動態更新、實時共享的“資源池”,打造實踐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優質實踐資源在更大範圍的共建共享,提升“大思政”實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賦能實踐教學體系創優

建設雲平臺。依託數字技術把地方紅色革命舊址、紅色革命紀念館、紅色革命村落等建設成開放性強、體驗感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實踐雲平臺,聯結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理論聯繫實際,善用社會大課堂。

打造新樣態。運用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打破時空限制,開發“大思政課”實踐虛擬教育場域,根據不同的實踐內容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沉浸式思政課”等獨具特色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拓寬“大思政課”實踐主體範圍,通過邀請行業專家、教學名師、勞動楷模等開展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場景,爲師生提供跨空間的真實場景再現,有效打造“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樣態。

構建新生態。利用大數據系統生成智能數據信息庫,探索“數字化雲平臺-實踐課程端-實踐教學端-實踐成果端”的“一平三端”實踐教學數字模式,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多元素嵌入,多維空間聯動,推進“大思政課”實踐智慧教學和智慧管理。“一平三端”實踐教學數字模式融通內容體系、教學體系、評價體系、學習體系和師資隊伍,形成“大思政課”實踐數字生態良性循環。

賦能實踐評價體系創優

提供精準成效追蹤。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將海量、複雜的實踐信息進行優化整合,輸出可視化、可量化的分析結果,豐富學生實踐環節的過程性成長數據觀測,讓教師更爲直觀、全面瞭解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大思政課”實踐成效精準追蹤。利用數字信息技術採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掌握學生實踐情況,建立5G雲端銜接數據分析系統,實時跟蹤“大思政課”實踐成效和趨勢,實現對學生個性特點和學習需求的精準把握。依託大數據畫像技術分析學生實踐表現、心理狀態、精神態度、社交能力等數據,形成系統、科學的畫像和數據質量報告,因材施教,精準教學。

進行評價閉環管理。藉助數字技術,不僅能夠精準靶向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而且能夠通過多維信息數據精準抓取學生的思想行爲變化,實現基於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智能學習效果記錄、轉移、交換、認證,做出精準的反饋統計,智能生成全樣本學習風貌。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大思政課”實踐評價的立體圖譜,實現動態反饋改進,形成評價體系閉環管理。

加強數字生態安全。通過信息技術對海量實踐數據進行跟蹤、加工形成準確、規律的全息數據,互相關聯,動態印證,不斷呈現“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動態狀態。根據不同學生主體設計數字檔案,依託雲計算技術的統一構架,實現統一存儲、管理、利用,建立標準規範,建立多維模型數字報告。加強數據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機制,確保數字化評價體系的數字生態安全。建立數字檔案的安全保障體系,從物理層安全、網絡層安全、系統層安全、應用層安全和管理層安全實現應用及內容的安全防護,確保“大思政課”實踐電子檔案的來源可信、管理可信、技術可信、長期可用,爲“大思政課”實踐的發展性和建設性提供服務。

賦能實踐學習體系創優

升級學習體驗。通過虛擬賦能現實,打破現實情境與歷史情境的藩籬,創設高質量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情境,爲學生提供與社會“對話”的實踐情境。在情境式實踐中,英雄人物不再只是一個名字或者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百年黨史不只是平鋪直敘,而是可感可意的壯闊歷史。通過虛擬賦能現實,真實再現紅色革命場景,讓學生立體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信念,從中汲取智慧力量,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轉變學習態度。利用數字技術搭建新型社會時空結構,通過 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構建虛實交互的智慧平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爲學生提供傳統實踐無法實現的立體化體驗,實現更高的知識保留程度,改變傳統的“注入式”實踐模式,促使學生從被動實踐到主動探索的轉變。

創新學習模式。依託大數據畫像技術因材施教,塑造符合教育主客體需求,融合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數字空間的實踐教學場景,建立跨年級、跨班級、跨學科、跨時空的學習共同體,營造師生平等、開放的實踐空間,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師生思想碰撞和交流,建立和諧信任的協同學習模式,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

賦能實踐師資隊伍創優

賦能虛擬教研平臺建設。依託“互聯網+”開發虛擬教研新模式,建設“教師研修”虛擬平臺,構建跨專業、跨校區、跨地域的數字集體備課系統和教師研修培訓系統,強化數字研討。例如教育部建設的“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網絡支持系統、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中心資源開發系統、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審覈評估系統、高校思政課教師基礎數據系統、高校思政課教師研修培訓系統等,構建共建共享、系統集成、全面覆蓋的全國高校思政課虛擬教研系統。

賦能教師教研能力提升。藉助虛擬教研平臺強化數字化集體備課,深耕教師成長的數字沃土;實現高效溝通、快速分享,推進名師示範引領,分享先進的教學理念、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優秀的教研經驗,助力教師教學發展,提升教師教研能力和水平。

賦能教師隊伍建設。從教師教育、教師發展、教師管理和教師素養提升等多個維度建立教師數字信息系統,推動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建立可視化監測平臺,爲教師隊伍建設決策科學化、治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提供數據支撐;爲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新時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賦能。

新時代“大思政課”實踐要以教育數字化的大背景爲契機,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實現“大思政課”實踐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基金項目: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一般項目(21JDSZK155)的研究成果,2022年度福建省高校中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骨幹培育計劃(JSG20220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