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公司紛紛上調募集規模上限,市場發生了什麼?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霜 上海報道
最近有兩則新聞,放在一起看容易得出有意思的結論。
一則是國壽安保基金髮行的一隻新基的《基金合同生效公告》顯示,募集期間淨認購金額10000026元,有效認購總戶數僅爲5戶。其中,1000萬是基金公司自購,剩餘的26元還是四位基金公司員工認購的,後公司對外迴應成是“系統測試”。儘管如此,近來類似的基金募集消息不在少數。
與此同時,在銀行理財行業則是另一番風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近期多家銀行理財紛紛公告上調募集規模上限。三月以來,包括上銀理財、招銀理財、交銀理財、光大理財、農銀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上調了理財產品募集規模上限,上調幅度最高達到200億元。
兩者結合來看,似乎現階段銀行理財發展勢頭更勝。
事實上,銀行理財的規模確實在快速增長。理財登的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的存續規模是26.8萬億元。廣發固收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3月1日,理財規模重破28萬億元,且1-2月規模累計增量創近五年來新高。
而基金最近一個月規模增長也表現不俗。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1月底,公募基金份額合計26.97萬億份,2月底則達到了28.02萬億份。
如此看來,不管是理財行業還是基金行業,都“受益於”當前存款利率快速下行的趨勢,正經歷規模高速增長。不過,從近期兩個行業冰火兩重天的募集消息來看,背後仍有“玄機”。
權益投資之困
上述僅對外募集26元的基金全稱叫作“國壽安保高端裝備股票”,顧名思義,這是一隻股票型基金。在產品資料中,該基金的投資組合中股票資產佔基金資產的比例爲80%-95%。
在2023年,上證指數下跌3.70%,深證成指下跌13.54%,創業板指下跌19.41%,科創50下跌11.24%。而具體到該產品投資的高端裝備概念,上證高端裝備製造60指數(000097.SH)顯示,該指數從去年年初的8597.92一路下滑至今年年初的最低點6274.14。
此外,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等因素也或多或少增加了該產品的募集難度。
這隻股票型基金的出師不利便可以理解。除了這隻產品外,目前已發行的發起式基金中還有不少募集寡淡,比如萬家錦利外部募集74元;國壽安保景氣優選A外部募集528元;天弘齊享D外部募集1170元;萬家醫藥量化優選A外部募集1727元。
股票基金規模隨市場行情波動的趨勢明顯。以今年1月爲例,開年首月A股市場開局不利,上證指數跌破2800點,1月份累計下跌6.27%,也是第六個月連續下跌。受此影響,1月的股票型基金規模下滑7.56%,混合型基金下滑14.72%。
而進入二月,A股迅速反彈,上證指數增長8.1%,深證成指增長13.6%,創業板指增長14.9%,科創50指數增長17.9%。相應地,股票型基金規模也從2.62萬億元回升至3.10萬億元,增長18.32%。
其實,股票類基金的募集難本質還是投資者認爲未來股市的增長仍然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股票型基金的難募集外,另外一個尷尬的存在是權益類銀行理財。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在市場行情好時,收益不如股票型基金;但在行情向下時,虧損卻與基金不相上下。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近一年來,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爲-11.66%。Wind數據顯示,近一年來,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爲-12.03%。相比之下,權益類銀行理財的性價比顯然不高。
據記者瞭解,銀行理財公司對權益類產品的態度也相對冷淡,可以觀察到的是,幾乎沒有理財子公司會主動推其權益類產品。“權益類投資不是銀行理財的強項,也很難做出成績”,一位銀行理財子人士如此說道,“不過權益類投資的人才還是會戰略性儲備,未來成功與否要經歷時間的檢驗”。
狂奔債市下的隱憂
另一方面,銀行理財頻頻調高規模上限,體現出市場對穩健收益極致追求。在投資端,開年的債牛爲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和債基的規模飆升再次添了把火。
與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不同,今年開年以來,債券市場牛市信號明確且趨勢持續。10年國債收益率從去年年底的2.59%一路降至最低點的2.26%,近兩週有所回升;30年國債收益率從去年年底的2.86%,一路下滑至最低點的2.42%。收益率下滑,意味着債券價值上升,從而拉昇理財產品的收益。
從市場需求來看,最受熱捧的產品依舊是現金類和短期產品。國信證券研究顯示,短期限理財產品規模上升更快。截至3月17日,當週1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環比上升1.11%。其中1個月至3個月、3個月至6個月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環比增長1.36%和1.54%;相反1年到3年的長期產品規模下滑0.26%。
此外,調整規模的幾隻產品也大多爲日開產品:比如徽銀理財將“徽安活期化淨值型理財產品” 募集規模上限調整至530億元;交銀理財將“交銀理財穩享靈動慧利日開1號(30天滾動持有期)” 規模上限從10億元上調至20億元;招銀理財將“招睿嘉利日開14個月持有1號固收增強理財計劃”規模上限從20億元上調至50億元。
規模高增的背後,一方面是由於存款利率的不斷壓降,擡高了理財產品的相對性價比,在銷售端助推規模增長;另一方面可能是開年以來銀行信貸投放量並未強於季節性規律。
招商證券銀行研究顯示,截至3月15日,現金管理類理財7天年化收益率中樞爲2.09%;定開純固收、定開固收+和持有期固收類理財平均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爲3.9%、3.4%和3.6%。綜合來看,銀行理財收益明顯仍高於銀行的定期存款。
但是在資金不斷涌向銀行理財的過程中,資產與負債的矛盾也開始逐漸顯現,資產配置壓力增加。債券資產由於不斷地內卷,卷信用,卷久期,導致收益率不斷下行,出現資產荒。比如,近期50年的超長期信用債、國債開始登上舞臺。
在“資產荒”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策略荒”也開始出現。當信用下沉策略的性價比逐漸消失的同時,拉長久期策略已經擁擠,槓桿策略受制於息差水平。
回到最一開始的兩則新聞。相對理性的看法是,在股票市場趨勢不清晰,以及存款利率不斷下滑的背景下,居民財富逐漸向收益相對穩定的債基和固收類、現金類銀行理財集中。但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理財產品的收益表現,還是居民對市場的認知和投資行爲一般會滯後於股市、債市的變化,據此來進行對未來的投資決策或許會錯失潛在的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