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破產10年..熬過一次金融風暴 3大變數恐引爆新一輪危機
▲雷曼兄弟倒閉後走過10年,全球3大變數恐引爆一波金融風暴。(示意圖/路透社)
文/今週刊
「美國金融體系的核心正搖搖欲墜!」2008年9月15日,美國《華爾街日報》頭版內文的第一句話,試圖爲該日即將發生、堪爲二戰以來美國金融市場最重要的新聞,下一個歷史性的註解。
這一天,擁有158年悠久歷史的雷曼兄弟,在與美國財政部、美國銀行及英國巴克萊銀行的收購談判失敗後,正式向美國聯邦政府聲請破產,其高達6130億美元的負債,創下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破產紀錄。
保險業巨擘AIG也在同一日宣佈重整。當天,美國道瓊指數開盤即重挫504點,跌幅4.42%,全球股市跟進暴跌,一場源自於美國房地產的次貸風暴,快速擴大爲全球性的金融海嘯。
「我們沒有真正學到教訓!」澳洲經濟學家史提夫.基恩(Steve Keen)被認爲是雷曼兄弟破產前,「最早且最篤定」預言危機無可避免的學者。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認爲,因爲忘記教訓,這個世界已經重新回到了危險邊緣。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聯準會三輪QE將大量美元倒進市場,然而長期的超低利率,讓企業發債更加容易,私部門的債務也隨之快速擴張。在基恩眼中,過度的信貸擴張,正是促成2008年金融海嘯的本原因。
他解釋:「當一國的私人債務經過一段時間快速成長,過程中,舉債所創造的需求會帶動GDP;但當債務佔GDP比率終於來到200%的水準,這個國家的經濟成長就等於高度仰賴舉債,那麼,只要信貸擴張的速度開始減緩,經濟衰退就是必然宿命。」
依此標準,基恩也大膽點名中國、澳洲、韓國及加拿大,是下一波最有可能爆發金融危機的國家。
除了超低利率,柏南克主導的三次QE,也讓另一項10年前被用來預測危機的重要指標,重新走回懸崖邊緣:股市市值佔GDP的比率。
2008年以來,美、歐、日、英及瑞士等全球主要國家央行大量印鈔,使得短短10年間,全球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翻了4倍,從3.68兆美元暴增至16.15兆美元。 股市,就成爲市場消化這些資金一個再合理不過的去處。
而QE推動的美股資金盛宴,也間接造就以五大科技巨擘:臉書、亞馬遜、阿里巴巴、網飛(Netflix)及Google (FAANG)爲首的科技股,近年來「漲聲」不斷。市場資金對科技股的瘋狂,也讓科技股整體市值佔標普5百指數比重,在今年8月初大幅攀升到26%,超過了1999年11月網路泡沫前夕的25%。
金融海嘯後,金融監管是市場共識。目的是在消除「大到不能倒」的銀行。然而,10年過去,這些當初被市場抨擊大到不能倒的銀行,非但沒有變小,許多甚至變得更大了。
雷曼兄弟破產10年,債務水準、資產價格膨脹程度、金融業的「大到不能倒」,幾乎全部回到、甚至超過10年前的樣貌。
雷曼危機10年,金融市場循着明斯基的鐘擺軌跡移動,只是,這次迎接我們的下一個端點,叫作「脆弱」。(閱讀全文…)
本文爲精采摘要,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134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雷曼危機十週年 「雷曼的倒閉絕對可以避免!」 美股、美債、A股 善用指數基金賺震盪財 老謝:危險時刻到來?看美元,不是看美股! 一堆優於預期的財報都推不動美股 到底是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