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再就業值得重視,社會總效益提高才是關鍵

□戚耀琪

全國政協委員丁佐宏近些年一直關注老年人再就業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丁佐宏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不能剝奪‘初老族’通過工作實現自己價值的權利,一些以前專屬於年輕人的職業,也可以向‘初老族’開放,我覺得未來在我們國家甚至能夠見到‘銀髮空乘’。”

丁佐宏認爲,要想激發初老羣體的工作熱情,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社會法律法規與保障體系,提高初老羣體的勞動保障水平,暢通再就業渠道。同時,要進一步引導全社會,形成鼓勵初老羣體再就業的理性認知,爲發揮初老羣體人力資源價值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

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老年人在不少社會崗位上,仍發揮着作用。比如空乘、看守、收費員、駕駛員,甚至清潔工等。從經濟性原理來看,主要是因爲這些國家和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相比之下,年輕勞動力資源的價格會更高些。作爲企業和機構,爲了降低運營成本,就會逐漸選擇購買年老勞動力,引導其承擔那些不需要高強度體力和複雜技能的工作。比如,空乘這個職業,熱情的老太太便完全可以勝任。

在不少國家,老人到了退休年齡便要退休,想就業就要重新進入市場,接受招聘。這個時候,不可能延續退休前比較高的待遇,在不少崗位也難以和年輕人競爭。那麼這些老人可能要接受的是技能難度低、薪水也較低的工作,比如大巴司機和保安工作。相比之下,知識型的老年人——如醫生律師等,因爲其具備的知識非常專業,在退休之後還有用武之地,因此大多能維持原來的薪酬水平。但是,大部分勞動力退休之後是沒有這樣的競爭優勢的。

按經濟學的原則,工作崗位也是一種資源,這個崗位是給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主要看給誰的收益更大,總成本會更少。假設需要的是手工製表業工人,老師傅的經驗更足,年輕人可能更容易犯錯,選擇老年人的效能會更高;在互聯網業,老年人的經驗反而可能會阻礙創新,那麼崗位資源就會更傾向於年輕人。

對於企業來說,購買老年人勞動力還藏着隱性成本——包括身體健康的風險、執行效率低的風險,還包括了需要增加醫療保障的成本。如果強行要求企業聘請老年人,企業爲了消化成本,只能統一降低薪酬水平,如此一來,老年人的就業機會有可能會大於年輕人,那麼有可能反過來影響到年輕人的就業。

支持老年人重返社會崗位,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供給的方式。國家和政府有必要創造更多的條件,制定更務實的政策,通過市場機制,讓老年人在發揮能力的同時,帶給社會的總收益、總效率能夠趨向更大,總成本更少。

編輯:鄭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