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庫拉庫溪布農舊社溯源與重塑 出版叢書接續斷裂族羣記憶
布農族人以開闊視野修復日治八通關越嶺道駐在所駁坎。(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調查隊清除佳心舊社Istasipal家族老家地表腐植土。(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完成重建的佳心舊社Istasipal家族老家三面疊石牆。(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部分石板屋木構件重達80公斤,都由布農族協作揹上山。(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擅長藤編的TamaVava帶領學員採藤。(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參與藤編研習的布農族學員向老師學習藤編傳統技藝。(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參與藤編研習的布農族學員結業後,揹着自己做的揹籃返回佳心舊社。(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花蓮縣文化局出版《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系列叢書》。(黃子明攝)
臺博館林一宏博士(中)與叢書作者沙力浪(右起)、劉曼儀、林宏益、鄭玠甫分享心得。(黃子明攝)
在上個世紀初,統治臺灣的日本政府進入布農族人世居兩百年的拉庫拉庫溪流域,因強勢收繳布農族人維生的槍械,導致1915年爆發「喀西帕南事件」、「大分事件」等襲警事件,總督府在1919至1921年間闢築長約83公里八通關越嶺道,沿線設置46處駐在所;1934至1936年間,將流域內布農族12社126戶、共1,434人集體迫遷花東縱谷西側山麓地帶,直到2017年,花蓮縣文化局執行「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劃」,族人才又重回祖先安身立命的所在地。
這項計劃由中研院史語所組織調查團隊,秉持「原住民考古」的精神,強調族人/家族的參與,與卓溪鄉的布農族人合作在拉庫拉庫溪流域從事考古工作,另委託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執行「家屋重建」,擇定卓溪鄉卓樂部落Istasipal家族位於佳心的老家屋爲復建對象,在玉山國家公園、林務局等單位基於尊重布農文化主體,協助克服相關法律限制下,終於讓老家屋得以重建,部分建材由布農族協作揹負上山,有些則避免破壞環境前提下就地取材,可說是在踏查及重建歷史現場中,同時兼顧自然的永續經營。計劃執行期間,文化局還舉辦布農族傳統藤編技藝研習,邀請編織技巧精湛的耆老擔任講師,傳承布農族藤編技藝,結業後,學員揹着自己手編藤籃走回佳心舊社,完成一趟採集之地與祖靈感恩之旅。
爲了記錄計劃的執行過程,花蓮縣文化局出版《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系列叢書》,包括《重返祖居地——拉庫拉庫溪舊社考古2017-2019》、《走進石板屋:拉庫拉庫溪流域家屋探索與重建》及《藤編回佳路:卓溪布農藤編記事》等三本出版品,26日在臺北市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新書發表會,現場並由卓溪鄉男女歌手演唱族語歌謠拉開序幕,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曾在拉庫拉庫溪流域調查的臺博館林一宏博士、叢書作者鄭玠甫、沙力浪、林宏益、劉曼儀均現身分享過程的困難與經驗,文化部文資局、玉管處、林務局花蓮林管處均派員參與盛會。
這項計劃聚集了各領域專家學者,結合建築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GIS(地理資訊系統)與登山、傳統工藝等專業人士,進行資料蒐集、整理與詮釋,協助建立完整的史料基礎與舊社資訊,再由族人共同來完成,可說是布農族人透過參與和實踐接續斷裂的族羣記憶。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會後表示,這套以拉庫拉庫溪流域與布農族人爲主角的叢書,從嚴肅的學術調查和實際的身體經驗轉化而成,歡迎國人透過這次出版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花蓮的山、林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