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黃健庭拋「得不到祝福寧可退出」 國民黨火速回應了
國民黨籍臺東縣前縣長黃健庭被提名爲監察院副院長的消息一出,引發政壇藍綠批評,國民黨19日上午立刻做出停權處分。針對外界質疑背叛國民黨又官司纏身,黃健庭19日下表示,如果提名案不能得到黨的祝福,他寧可退出,等於把球丟給國民黨。對此,國民黨也火速回應指出,執政黨不應以監院副院長職務綁架國家發展,黃健庭也應先主動告知黨中央行使停權,再接受提名。
黃健庭被總統蔡英文提名爲監察院長後,不但遭到國民黨抨擊,也因爲黃健庭日前身陷多件弊案,民進黨上下也對黃健庭不滿。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18日就在臉書表達「不贊成」,盼高層三思,甚至有綠委揚言要在投票時抵制。
國民黨表示,執政黨如果爲了國家發展,尋求朝野合作,國民黨給予肯定。國民黨願意與民進黨,一起坐下來就兩岸、外交、內政及國家發展合作全面協商,而非以監院副院長職務綁架國家發展。
國民黨指出,前臺東縣長黃健庭未在事前告知徵詢黨部,個人就先接受提名,這是黃前縣長個人的決定,而非政黨合作的結果。所以國民黨沒有祝福與否的問題,會依照黨章制度處理。監察院本來應該超越黨派,黃前縣長以及其他被提名人,都應該主動退出政黨運作後再接受提名。
國民黨強調,人事審查尊重黨團依職權審查。黃健庭是否能夠適任監察院副院長職務,需要經過立法院多數委員同意,黃健庭應該先思考是否能夠得到民進黨的支持,而不是國民黨的祝福。
另外,國民黨指出,蔡英文提出的這份監委名單,充滿酬庸、政治考量等色彩,完全不符合人民對監察院扮演「監督政府」的期待,提名爲院長的陳菊,甚至仍有案在監院調查中。蔡英文意欲藉由名單爭議轉移陳菊本身爭議的企圖,昭然若揭,國民黨不隨之起舞,會全力在立法院審查和投票時,扮演監督角色。同時也呼籲執政黨勿再當投票部隊。
至於黃健庭部分,他在19日下午3時30分也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表示,自己是國民黨的終身黨員,永遠是藍營的一份子,至於擔任中華民國的監察委員,是否要先停止黨權,絕對尊重黨紀的處裡。他之所以接受提名,是希望臺灣的社會可以更和諧,盼政黨和解,過去的歷練可繼續爲國家所用。若不能達成這樣的目的,就失去意義了,因此提名案不能得到國民黨的祝福,他寧可退出。
黃健庭從臺東縣長卸任後,不僅曾是鴻海創辦人郭臺銘的副手人選,更被視爲國民黨中生代的明日之星,罷韓案後高雄市長補選,黨中央一度把他列入最優先考量人選。
【黃健庭聲明全文】
有關被提名監察院副院長一事,健庭在此感謝媒體先進及各界的關心和指教,並說明如下:一,這次被提名,我非常意外,謝謝總統的肯定,我決定接受因爲: 1,這是一個超越黨派,可以獨立行使職權,爲國家社會做事的職務。 2,以我過去22年民意代表和行政首長的歷練,我相信我可以扮演人民和公務體系之間最好的橋樑,不只是監督,還要幫助公務員「勇敢做對的事」。二,事前我親自向江啓臣主席面報此事,他了解監察院是一個「超越黨派,獨立運作」的機關,監察委員向來是由各黨派推薦組成,是爲國家效力,不是爲政黨。之前,馬英九總統也曾提名多位綠營人士出任監察委員。
我特別跟主席強調:健庭是國民黨的終身黨員,永遠是藍營的一份子,至於擔任中華民國的監察委員,是否要先停止黨權,健庭絕對尊重黨紀的處裡。三,關於我仍在上述的司法案件,簡單陳述如下:1.這個案子延宕了十幾年,我承受了很大的冤屈。任內的決儘管貪污的部分,每一審,法院都判決無罪,事實證明我本沒有貪污。但遺憾的是,二審法院仍以違反商業會計法,判我5個月,雖然可以易科罰金,但我不接受,商業會計跟我立委職務毫無關係,所以我選擇上訴到底,爲的是要爭取完全的清白。我有信心,司法最終會還我公道。2.我相信府方對這案子必定做了相當程度的瞭解,纔會提名我,謝謝他們信任我的品格操守。3.我認爲這個官司是上帝給我的試煉,讓我親身體會遭遇不公平對待的委屈和無奈,將來在面對人民陳情案件時,我會有更多的同理心來了解和處理。四,關於美麗灣的爭議,長期以來存在許多立場和誤解。我簡單說明如下:1,美麗灣是一個BOT案,2004簽約,動工,2009我上任時,美麗灣已是既成事實,我必須承擔,依法行政來解決問題。監察院糾正的部分都是針對開發前的作爲,並非我任內的決策。2,在環境保護上,我們要求美麗灣做到零排放,而每年環保署針對海岸沙灘水質檢測評鑑,衫原海水浴場都是優良。3,地方人士和莉桐部落絕大多數都是支持美麗灣營運。他們非常失望美麗灣無法繼續。4,法院認定環評無效的理由是程序理由與環境保護無關,不能就此論斷美麗灣是違法開發。5,美麗灣的仲裁結果隨時可能出爐,我過去一切的努力都是爲了避免縣政府將承受極大的財政損害,政府和地方雙輸。五,最後我要表達,如果我的提名案不能得到國民黨的祝福,那麼我寧可退出。因爲我之所以接受提名,是希望臺灣的社會可以更和諧,我過去的歷練可以繼續爲國家所用。若不能達成這樣的目的,就失去意義了。
▲黃健庭將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說明監察院副院長提名爭議。(圖/記者屠惠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