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區域文旅協作 有“面子”更有“裡子”
原標題:跨區域文旅協作 有“面子”更有“裡子”
據報道,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聯合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策劃的木蘭草原首屆那達慕大會近日在武漢市黃陂區木蘭草原景區開幕。
那達慕是蒙古族集體育、文化、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盛會。中央和湖北省主要媒體報道後,各地遊客對黃陂區“辦好一屆大會、打造一個品牌、促進一方發展”給予較高的期待。
一是那達慕大會首次引入湖北武漢,有利於兩地促進文化的跨界交流與融合。二是活動以“武錫真情·遇見那達慕”爲主題,契合湖北文旅宣傳語“知音湖北,遇見無處不在”的內涵,傳遞了民族團結響亮“名片”。三是助力黃陂區推進文、體、旅深度融合,豐富旅遊業態、提升旅遊品質、增強發展後勁。
今年以來南北各地跨區域合作聯動,成爲我國文旅產業中的一個“現象級事件”。就湖北而言,2024“相約春天賞櫻花”暨湖北最美賞花季啓動儀式期間,黑龍江文旅推介團隊來到東湖櫻園、黃鶴樓公園、楚河漢街等景點街區,展示春天裡的“冰城”。王昭君故里——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每年舉行昭君文化旅遊節,組織“昭君和親路”沿線地區共同推動昭君文化旅遊發展……
文旅融合是兼具文化屬性和旅遊屬性的資源在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融合發展,不是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物理疊加”,而是兩種產業的發展理念、運營模式、工作機制的“化學反應”。跨區域文旅協作要突出三個重點,做到既有“面子”也有“裡子”,更好地深化文旅融合發展。
突出文旅資源的盤活轉化。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有各自的特點:文化產業附加值高、融合性強,旅遊產業消費體驗性好、產業帶動力強。文旅融合的底層邏輯就是以文塑旅、以旅興文。跨區域文旅協作,自然要立足對同一區域內或不同區域的歷史文化、旅遊景區、相關產業等經濟社會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和深度開發,有效改變文旅資源分散管理、各自爲政、低水平開發的狀態。爲此,要首先調研謀劃兩個或多個不同區域文化旅遊資源產業化和商品化的轉化模式,尋求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價值鏈的契合點,提升文化產業的旅遊價值,同時賦予旅遊產業文化內涵。比如,武漢市黃陂區此次舉辦那達慕大會,立足“叫好又叫座”,探索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羣衆受益的文旅資源轉化模式。
文旅融合發展的優勢,在於文化資源的獨特性和原真性。跨區域文旅協作,要聚焦彰顯地方文化資源的差異性下功夫,尋求文化資源與遊客需求之間的內在連接點,挖掘本地特色產品的文化符號,進而以兩地或多地文化資源的情感共鳴、身份認同和文化碰撞爲結合點,促進文旅產品與商業供給創新,打造“文旅+”外溢效應,創新發展培育文旅跨區域聯動的新動能,防止出現文旅資源開發的同質化競爭現象。比如,湖北省宜昌市推動昭君出塞和親沿線省份具有昭君文化元素的經營主體成立昭君文化旅遊聯盟,從昭君出生地湖北興山,到出嫁地陝西西安,再到和親地內蒙古呼和浩特,沿途涉及鄂、豫、陝、甘、晉、內蒙古等6個省份,串聯起13家5A級旅遊景區,124家4A級旅遊景區等高品質旅遊資源,並在西安周邊同“一帶一路”交會對接。全長約5000公里的“昭君和親路”輻射區域現有人口1億多人、經濟總量3萬多億元,成爲新時代民族交融的典範和特色精品旅遊線路。
突出機制化推進。文旅跨區域聯動,看似文化和旅遊發展要素區域間的順暢流動,實則關乎配套基礎設施、城市空間功能、營商環境等硬軟件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地方政府可從品牌共享、渠道互通、資源互補、營銷共促、產業共贏等方面,着力推進不同區域間優勢資源的互補,完善跨區域文化、旅遊合作的協同機制,提升文旅跨區域協作的“頂層設計”能力。比如,山東、陝西、山西、河南、湖南五省簽署《中華五嶽省際旅遊合作協議》《五嶽旅遊市場營銷推廣戰略合作協議》,發佈《中華五嶽省際旅遊合作宣言》。四川省印發《四川省貫徹落實〈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實施方案》,構建“1+4+N”落實保障體系,設立22個聯合專項組,建立川渝聯盟30餘個,構建走廊建設“一體化”協作體系。
強化跨區域文旅協作、深化文旅融合發展,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突出重點、精準發力、綜合施策,務求做到要“面子”更要“裡子”。(汪鵬)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