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戴錯恐釀乾眼危機 醫:出現4大症狀應治療
口罩戴錯恐釀乾眼危機 醫:出現4大症狀應治療。(示意圖/Shutterstock)
全民戴口罩拚防疫,但醫師提醒,若口罩沒有貼合鼻樑,呼吸時的氣流恐加速淚液蒸發,增加乾眼症風險,呼籲出現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等4大幹眼症狀須治療,避免傷角膜。
臺北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今天表示,說起乾眼症,很多人認爲只是眼睛幹,滴滴眼藥水就沒事,但實際上,乾眼症是一種淚液不平衡導致的疾病。
鄭惠川解釋,淚液主要負責確保眼睛溼潤,由外而內分爲脂肪層、水層和黏液層等3層,只要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不穩定,使得淚液滲透壓變高,就會造成角膜破皮或發炎。
鄭惠川指出,乾眼症成因複雜,年齡、環境、疾病史都是危險因子,淚液分泌功能會隨年齡增長,逐漸退化、減少分泌,而停經後的更年期婦女則會因卵巢失去功能,因荷爾蒙導致淚液減少。
鄭惠川說,在疾病方面,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風溼性關節炎、乾燥症等,體內會出現自體抗體,攻擊眼睛淚腺,也可能導致乾眼症;此外,過度使用3C產品、戴隱形眼鏡者也會比一般人容易引起乾眼症。
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孫啓欽表示,林口長庚研究團隊針對1997至2013年臺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推估國內乾眼盛行率約7.85%、全臺約有180萬名乾眼症患者。
孫啓欽說,研究也顯示,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出現角膜損傷風險,比老年患者高出6.66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恐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改變民衆生活習慣,愈來愈多人居家辦公、上課,不僅盯3C產品時間,長時間不正確戴口罩也可能讓乾眼症狀加劇。
鄭惠川說,受疫情影響,臺灣民衆每天平均使用3C產品高達11至13小時,眨眼頻率降低,加上長時間以不正確的方式戴口罩,一旦口罩無法貼合鼻樑,呼吸氣流會向上流動通過眼球表面,增加淚液的蒸發,無形中增加乾眼症風險。
孫啓欽提醒,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是乾眼症4大症狀,可以透過治療減緩乾眼症狀、避免角膜受傷,輕度乾眼症可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中度乾眼症則建議加入抗發炎藥物、自體血清治療、淚管塞等方式控制病情;重度乾眼症必須再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以避免視力損害。(編輯:張芷瑄)11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