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從電線電纜起家、佈局綠能 大亞董事長談臺灣電力系統與經營策略
圖/取自科學人雜誌
隨着臺灣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各產業的電力需求年年倍增,電力系統從發電、輸送,到儲存與轉換,也需要不斷提升、創新。大亞電線電纜董事長沈尚弘從父親手中接下公司之後,重新定義了大亞的事業版圖:成爲臺灣重要的能源串接領導品牌。
沈尚弘除了帶領大亞率先進入超高壓電纜,也跨足能源鏈上下游產業、佈局綠能發電,更投資新興產業、資訊安全與醫藥產業。喜歡讀歷史書的沈尚弘總是以更宏觀的時間尺度來思考經營策略,也讓這20年來的大亞,展現截然不同的企圖心與創造力。
林詠翔(以下稱 Vincent):電力是國家發展的基礎,你認爲未來「電」的產業會是什麼樣子?
沈尚弘(以下稱沈):電力的產生,從傳統的燃煤到現在當紅的再生能源,是一個非常多元的產業。近年來,由於電動車等新型用電設備的普及,電力的使用和傳輸方式也發生重大變化。電池、充電樁、智慧電網和長距離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發展,有效提升了電網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電力的儲存也是電力產業的重要戰場,電池管理系統不斷進步,爲未來大規模儲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何開發更高效、更安全的儲能技術,以及更永續、更智慧的發電和輸電方式,以滿足未來的電力需求,都是電力產業正在推動的方向。
Vincent:大亞電纜擴大經營能源事業,在發電方面,選擇太陽能的原因是什麼?
沈:大亞是電線電纜起家的,電纜的功能是傳輸電力,漆包線的功能則是透過零件與機具,把電能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源,所以我把漆包線定義在轉換這一類。當我父親(大亞創辦人沈金承)把公司交給我的時候,我就不斷反思,大亞在電線電纜之外,還能做什麼?幾經思索之後,我認爲答案是「綠能」。往上可以看到綠色能源的產生,也結合永續的概念,往下則是能源的儲存。我把能源的產生、傳輸、轉換、儲存,連同管理,叫做能源鏈,也成爲大亞的企業核心能力:能源串接的領導品牌。
至於爲什麼選擇太陽能,最大的原因還是公司規模和可投入資源的綜合考量。風力發電需要投入的研發成本太高,正好當時有機會與聚恆科技合作,所以我把綠電的發展聚焦在太陽光電領域。但是除了太陽能,這幾年我們在臺東也研究地熱發電。比起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地熱發電24小時都能持續進行,對於基載電力的穩定供應更有效益。
Vincent:電力系統除了我們知道的配電、變壓,還涵蓋了哪些科學層面?
沈:從歷史的脈絡來說,電網的設計跟那個時代的用電環境有關,電力的供需關係與電廠的選址、發電模組配比都有影響。現在電力傳輸的趨勢是採高壓電,因爲高壓電才能低電流、低電流才能低耗損。技術上來說,電纜的潔淨度是電力系統能否升級的關鍵,電纜中雜質越多,就越容易導致電纜的損壞與電力傳輸的耗損。電纜的品質必須穩定,技術的突破就需要研發。
Vincent:臺電計劃更新的分散式「強韌電網計劃」,大亞也參與其中。這樣對臺灣的用電系統有什麼好處嗎?
沈:電力需求與國家的GDP幾乎是正比關係,但政府單位與電力公司必須預估臺灣未來10~20年的用電需求,設計滿足未來用電環境的電力系統,才能避免未來無電可用的窘境。臺灣的電力系統是南電北送,優點是調度靈活;但經過幾次天災,我們知道只要其中一個地方出問題,就會區域性缺電。爲提升電力系統的韌性,臺灣近年來推動分散式電網,就是把發電機組設置在各地,滿足區域內的用電需求,也減少對遠距離輸電的依賴。
Vincent:大亞的營收持續攀升、訂單不斷,可否跟我們分享你的競爭策略?
沈: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競爭策略,就是我們要做得比競爭者更好,例如漆包線怎麼做得更細、品質更好,讓客戶更好運用。我大量閱讀報章雜誌、透過各種管道接受新資訊,注意科技發展的趨勢,從中思考可能的機會,大亞會投資生技製藥,也是因爲如此。我喜歡看書,特別是歷史書,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人類的行爲會重複,但我可以去想像: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些對於我做決策、管理,非常有幫助。
(本文出自2024.08.30《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