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木的故事 400歲臺灣雲杉標本探索木材奧秘

圖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材?不材?-木的故事」與「愛之森」展覽,展出數十種臺灣樹種木材標本、大型原木、逾400年樹齡的臺灣雲杉圓盤木,探索木材生長與演化奧秘。

自然科學博物館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共同推出「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與「愛之森」展區;「木的故事」規劃「材多識廣」、「成材不成材」、「天生我材必有用」、「森羅萬象」4大主題。

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今天告訴媒體表示,目前國內約98%以上採進口木材,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國家熱帶雨林,從自然環境角度來看,破壞熱帶雨林不僅影響地球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更加劇全球溫室效應;藉特展倡議並呼籲減少使用進口木材,多使用「國有材」,讓臺灣爲全球環境永續及氣候變遷問題盡到責任。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森林產業組長張偉𫖮表示,減碳是全球目標,在特展中推廣竹子應用,國產木竹材是最佳負碳資材,使用國產木竹材可將碳固定在產品中,又能減少運輸的碳足跡,一舉兩得,對不傷害原始森林,具極大正面效益。

策展人、科博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邱少婷與展示組研究助理張瀛之分享,樹木扮演維繫地球生態穩定平衡的重要角色;一般人會先聯想生活中的經濟木材應用,展覽以「材」與「不材」不同視角認識木材,從生物學與演化觀點探討木的特性與多樣性,以及樹木在環境與生態上扮演無可取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