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診方式影響給付 專家:不公平

通訊診察7月起上路,但是若不是基層診所照顧的患者,如在地區、區域或醫學中心就醫的慢性病患者,想透過通訊診察拿慢箋就得自費。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通訊診察七月起正式上路,但是若不是基層診所照顧的患者,如在地區、區域或醫學中心就醫的慢性病患者,想透過通訊診察拿慢箋就得自費。專家認爲,衛福部開放通訊診察適用對象,卻出現一國多制的現象,明明都是同一種疾病,但換個方式看診,反而需要自費,對於有繳納健保費的被保險人而言,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不過造成此亂象的根本原因是在政府公告擴大適用對象時就有問題。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親自到醫院診所看診拿藥可獲得健保給付,醫師到府協助慢性疾病患者,也能獲得健保的照顧,但換了一種模式,找往昔同樣的醫師,但該名醫師在大醫院執業,如果要採取通訊診察就得自費,「這非常不合理」。

滕西華表示,此次出現一國多制的現象,是衛福部醫事司與健保署兩個單位的協調不力,醫事司負責公告適用對象、健保署覈定給付範疇,顯然是健保署不認同醫事司公告的適用對象,纔在覈定給付時,出現基層診所承攬計劃可包裹式給付,非基層診所則採自費。

她認爲,通訊診察不應一體適用,看診仍須面對面看診,但對於醫療資源貧瘠的偏鄉而言,通訊診察可以發揮幫助的作用,但如果連醫療資源豐沛的都會區都納入,反而會造成亂象。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鼓勵患者加入共照計劃,是醫改會期待的方向,至於是否將所有通訊診察都納入健保給付,需要後續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