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銅鏡裡的千秋故事
杜建坡攝
杜建坡攝
杜建坡攝
“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在中國古代社會,銅鏡是常見的日用器具,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銅鏡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一直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
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日舉辦的“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系統展示了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歷史、製作工藝、貿易流通、銘文裝飾、功用價值等,反映了中國古代銅冶鑄技術的非凡成就和古人的審美意趣、民俗信仰。
走進展廳,首先看到牆上呈現了一幅古代美人攬鏡自照的畫面。展覽的第一單元“鑑於止水”,講述了“鏡”與“鑑”的歷史淵源。從齊家文化的重輪星芒紋銅鏡、商代婦好墓出土的弦紋銅鏡、戰國時期的武士鬥獸紋銅鏡到漢代的四神羽人瑞獸紋銅鏡、唐代的瑞獸葡萄紋銅鏡、清代的嬰戲紋銅鏡等,各個時代銅鏡的代表作品盡在眼前。除了常見的圓形銅鏡外,還有方形鏡、菱式鏡、葵式鏡、鐘形鏡等,多樣的造型體現了古人的匠心巧思。銅鏡的大小不一,既有小巧便攜、帶有手柄的“巴掌鏡”,也有大如臉盆、紋飾華麗的鏡中重器。“這種闊大厚重的銅鏡價值不菲,是古代富貴人家才擁有的奢侈品。”“鏡裡千秋”展的展覽助理趙玉亮對記者說。
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是此次展覽的重點展品。這面銅鏡出土於湖南長沙伍家嶺,鏡背鎏金,飾有博局T形紋、羽人、玄武、朱雀、瑞獸等豐富的紋樣。鏡緣鑄有一圈銘文,共52個字,其中有“中國大寧”等吉祥語,表達了希望國家安寧、子孫昌盛的美好願望。
銅鏡是照面修容之工具,體現了古人對美的追求。古代工匠們創造出透雕鏡、彩繪鏡、螺鈿鏡、平脫鏡等特種工藝鏡,提高了銅鏡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展廳裡,一面唐代高士宴樂紋嵌螺鈿銅鏡吸引了不少人駐足欣賞。此鏡鏡背鑲嵌螺鈿片,刻畫了人物、樹木、鳥鵲等。鏡鈕上方一株花樹,樹兩側各有一隻振翅翹尾的鸚鵡。鈕左側端坐一人,手彈琵琶;右側坐一人,手持酒盅,面前一鼎一壺,背後立一雙手捧盒的侍女。鈕下有仙鶴、水池,池內和池邊有嬉戲的鸚鵡。此鏡雕刻極爲精細,人物和鳥鵲栩栩如生,雖歷經千年滄桑,依然令人爲其藝術魅力折服。
銅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趙玉亮介紹,隨着公元前2世紀張騫鑿空西域,大量的漢朝物產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亞、西亞等地區,其中包括銅鏡這類日用品。三國兩晉時期,隨着佛教文化的傳入,佛像開始與神仙圖像共同出現在銅鏡裝飾中。以吳國工匠爲代表的中國工匠東渡日本後,將當時流行的畫像鏡與神獸鏡結合,製作出具有神獸鏡特徵的“仿製鏡”。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包容並蓄的開放時代。一方面,外來文化匯入中華文明中,瑞獸葡萄紋銅鏡就是吸收異域文化元素的典型物證。另一方面,遣唐使、商人等將唐朝的文明成果帶到各地,精美的銅鏡成爲當地重要的收藏,豐富了世界文化面貌。在“清光宜遠”單元,觀衆可以通過漢代“長宜子孫”連弧紋銅鏡、三國變形四葉佛像對鳳紋銅鏡、“嘉興元年”神獸銅鏡、唐景龍三年瑞獸葡萄紋銅鏡等展品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多彩。
此次展覽運用動畫、多媒體互動等手段豐富展陳形式,增強互動體驗。在展廳裡的觸摸一體機上,可以360度欣賞“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等重點展品,清晰地看到銅鏡上紋飾、銘文的細節。通過體驗拼圖互動遊戲,可以更加清楚地瞭解古代銅鏡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