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遊戲《悟空》感悟:復興傳統是每個臺灣人的權利

遊戲黑神話:悟空喚醒古建第一國寶山西佛光寺。(澎湃新聞)

前言

《黑神話:悟空》真實重現古建築,彷彿聽聞古剎疏鍾,撞響千年的繁華。

中國文學不乏建築書寫:漢代京都大賦鋪陳宮室華美,韓愈〈進學解〉以建築構建比喻人才。然而,不似西方建築學與文學、繪畫並列,中國文人更重視建築曾經的故事,而非建築本身的價值,許多傾圮、改建,以後設視角而論,實爲一大損失。

近代日本接觸西方學術後,開始研究建築學。關野貞在1929年說:「中國全境內木質遺物的存在,缺乏得令人失望。實際說來,中國和朝鮮一千歲的木料建造物,一個亦沒有。而日本卻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築物。」直到1937年,樑思成等人在五臺山發現佛光寺大殿,建於大中十一年(857年),是民國時期發現唯一完整的唐代建築,打破關野貞的說法。1953年,五臺山又發現建中三年(782年)所築的南禪寺大殿,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建築。

每隔數年,都會發現新的古建築,以山西保存最多、最好。以下簡述中國建築遞嬗及相關材料。

一、先秦

先秦時代地面建築皆已不存,以有限的資料考證,周代已然初具中國建築的要素:周原遺址發現兩進四合院基址;西周初年「夨令簋」的四角可能是最早的斗拱形象,最早的斗拱實物則是中山王墓出土的「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詩》曰:「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君子攸躋。」代表已有屋檐向外延伸的特徵。

二、兩漢

漢代有石闕、石祠保存至今,陪葬的陶樓閣、陶院落也可供研究。文獻表面,東漢佛教傳入後,開始興建佛塔,皆已不存。

三、魏晉南北朝

紛亂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建築美學的重要階段,屋檐彎彎翹起,頂端始有「鴟尾」裝飾。《洛陽伽藍記》記述北魏佛寺之盛,南朝的建康「都下佛寺五百餘所」,故杜牧〈江南春〉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魏晉南北朝沒有木構存世,好在仍有留存於莫高窟、雲岡石窟等佛窟的壁畫、石質仿木結構。嵩嶽寺塔建於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佛塔。日本飛鳥時代建築學習六朝,有奈良法隆寺西院伽藍。

四、唐

唐代建築華麗大氣,有着巨大的屋檐與斗拱,後人不能出其右。現存三座半唐代木構:五臺南禪寺、芮城廣仁王廟、五臺佛光寺、正定開元寺下層,規模都不大,莫高窟壁畫保存唐代更高等級建築的面貌。唐代佛塔則有大雁塔、小雁塔、香積寺塔、大秦寺塔等。日本白鳳時代建築學習唐代,有法起寺三重塔、藥師寺東塔、唐招提寺金堂、東大寺法華堂與正倉院、新藥師寺本堂等。

空拍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資料照/ 中新社)

五、五代至宋

五代木構現存七座,宋代超過五十座。北宋後期,新黨令李誡規定建築作法、等級,崇寧二年(1103年)頒行《營造法式》,是研究宋代建築的重要文獻。寧波保國寺大殿建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因此推斷《營造法式》吸取南方建築,可能承襲兩浙木匠喻皓《木經》(已佚)。相較唐代,宋代建築簡約樸素雅,屋檐輕巧,斗拱縮小,現存重要的北宋實物有:太原晉祠、正定隆興寺摩尼殿。

南宋建築存世較少,包含杭州六和塔、蘇州玄妙觀、泉州文廟,有些帶有地方特色。南宋時期,禪宗自東南沿海傳入日本,故當地「禪宗樣」、「大佛樣」類似浙江、福建風格,如東大寺南大門。

遼代建築猶帶唐風,現存八座木構建築,如: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義縣奉國寺大殿、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金代建築承襲北宋,廣泛使用「減柱法」,現存超過百座,如:崇福寺彌陀殿、巖山寺,巖山寺壁畫也是重要的建築史料。

西夏建築僅剩幾處佛塔,如承天寺塔、拜寺口雙塔、「一百零八塔」,與王陵的荒涼土丘。但榆林窟3號窟壁畫精細描繪西夏宮殿、寺廟,補足文獻與實物的空白。

六、元明清

元明清三代建築大致成熟,趨於定型。現存元代建築四百餘座,粗獷質樸,大膽移柱、減柱,但仍有部分宏偉精美之作,如:北嶽殿、永樂宮、永安寺,佛塔則有北京妙應寺白塔。明、清建築愈加精緻,雕樑畫棟,多用琉璃,磚石普及縮小屋頂與斗拱。雍正十二年(1734年)頒佈《清工部工程做法》規定屋頂等級: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明清建築存世之多,不復舉隅。

結語

論時間,三千多年的風雨裡,古人懷着智慧與德行,固守對稱、深進、嚴謹的佈局,重視禮法與等威。反觀今人只要擁有金錢,就能奢華無度,失去謙虛致中和的美德。所以我們提倡古建築,也是弘揚古禮。

論空間,鄰國在中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自身特色:日本建築莊重寧靜,吸收南朝、唐與宋的智慧;朝鮮建築自然理趣,與中國幾無二致;越南建築因地制宜,造成較爲獨特的形制與雕刻。國內建築同樣各有風情,江南漠北,交相輝映,形成「六大派」:皖派、閩派、京派、蘇派、晉派、川派,臺灣就屬於閩南人的智慧,赤紅的磚牆,亮麗的剪黏,沉醉在悠悠斜陽下,海潮邊。

對於這些極具影響力的建築,《黑神話:悟空》無疑是個成功的宣傳,儼然成爲「經典」。我們曾經跟着蘇軾的憑弔赤壁,跟着黃公望賞遍富春山,今朝跟着遊戲打開斑駁的廟門,拂去歷史的塵埃,細看每寸樑柱,仰望每處壁畫。自古以來,足以動文化復興的作品,就有成爲經典的資格。抖音上的網紅、口水歌與舞蹈同樣風靡一時,卻不算是經典。

臺灣科技並不落後,缺的是文化,不是「小我」的技藝文化,而是「大我」的精神文化:中國傳統文人心繫國家,偉大的作品必有偉大的思想,有高潔的靈魂,有無限的使命,他們胸懷家國,崇敬傳統,充滿自信。遊戲裡那幕斷頭菩薩,令無數國人悲慟落淚,痛恨洋人掠奪文物的罪行,正是反映了設計者的情懷。

風雨蕭瑟,驚起滿地秋黃。復興傳統是每個臺灣人的權利,別被愚昧的政府送回大陸。

(劉律辰/臺大中文系學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