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關鍵的少數——少數民族協會湖北行

少數民族湖北參訪團在三峽大壩合影留念。(作者提供)

小弟在新北市任教多年,常常會遇到臺北地區原住民子弟的同學,來本校就讀。本校也堪稱是新北地區明星學校,所以也常見到優秀的原住民子弟,捨棄臺北市的一流學府,選擇就近入學本校。例如有一屆同學,我請大家上臺自我介紹,青春期的孩子們,通常有些羞澀內向,而輪到這位阿美族少年彼得時,他不但毫不怯場,而且一開口就要求唱一首歌作爲開場白。我始終記得他那樣熱情自在,全然投入的神情,令人感動。

另外因爲有個機會,參與了三峽社區大學的課程活動,也認識了許多三峽、鶯歌地區的原住民同胞,尤其是三鶯大橋附近的鄰居等等。他們大多樂天知命,坦白真誠,尤其是能歌善舞,叫人印象非常深刻。

小弟在臺灣出生,但是祖籍是湖南,也一直以爲自己是大漢民族。但是有一次來到河南,有個老家河南家譜館,其中提及了百家姓氏的來龍去脈。例如他說,黎姓是當今中華第92大姓氏,其祖先正是蚩尤。話說蚩尤,也就所謂的中華三祖其中之一,另有炎帝和黃帝。蚩尤是古代東夷九黎族首領,有兄弟81人,相傳已經用金作爲兵器,並且能呼風喚雨。他曾經和黃帝大戰於涿鹿,但是失敗被殺。後來九黎族有一部分,在今日的山東省境內建立帝國,成爲黎姓的源頭。另外的羣衆則往南遷徙到湖北、湖南和雲南一帶,也歷經多次和各種族的融合和混居。後來小弟又回到湖南,經由長沙當地的耆老指點,說黎姓的湖南人氏,大多是九黎族的後代,而九黎族正是三苗族的先祖,所以小弟也可能是苗族的一支族裔。

所以在這些認祖歸宗的尋根之旅結束之後,我在臺北找到了臺灣少數民族協會,雖然我也知道,他們是以臺灣的原住民16族爲主,但還好並不排斥小弟我這個臺灣出生的湖南苗族,願意視我爲協會的一員。理事長巴湃‧拉拉格獅前輩,年紀已近八旬,仍然非常親切,充滿熱情,待我如同親族的小輩。我不揣淺陋,也常和他們分享小弟不成熟的書法和畫作以及文章,前輩總給我許多鼓勵和支持。

而在日前有幸,小弟也隨同巴湃前輩,參加了少數民族湖北參訪團,和一羣熱情有勁的阿美族和排灣族同胞,來到赫赫有名的武漢,參觀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也體驗了無人駕駛巴士,又進入當地的龍湖民族社區。另外也造訪湖北省博物館,還聆聽了曾侯乙編鐘的大型演奏,澎湃雄壯,氣象萬千。一睹越王勾踐劍,千年不腐,劍魂猶在。另外又搭乘動車,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到了宣恩縣彭家寨,見識了吊腳樓建築羣,還有萬寨鄉伍家臺村,又在雲華伴山座談,瞭解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民族政策的形成。再去到恩施的土司城和土家女兒城。當然少不了要去看看三峽大壩,也進入三峽工程博物館,還有位在秭歸的屈原祠,也搭乘豪華遊輪,觀賞兩壩一峽,也就是葛洲壩、三峽大壩和西陵峽。後來也領略黃鶴樓夜景,走訪辛亥革命博物館,和國父的大型雕像合照,一償宿願。徹底體驗了所謂荊楚文的博大精深。

途中也有自京城專程前來,陪同一遊的任長官,他提到了,其實在臺灣現有的原住民16族,大部分是福建沿海居民遷來。例如在福建當地,另有專門的展覽和常設性的展館,來佐證及進一步說明,這兩者之間密切的關聯性。於是所謂原住民16族,和其他的少數民族,可能都是系出同門,同出一源,只是移居的時間早晚不同。這個道理和哲學,同時似乎也可以說明,當初早期島內的本省人外省人之爭,其實都是來自於大陸內地,只是移居遷臺的時間,早晚有別而已。此說的確值得參考,和深入考證探討。

而我們此行的領隊,正是新北市樹林區原住民協會陳宗伶理事長,也邀請我參加他們阿美族歲時儀典,也就是一年一度豐年祭的活動,我也一口答應,樂於前往學習,日後才方便和學生多加分享,各種文化習俗和祭典儀式。另外我也和同行的桃園石柱文化發展協會的詹理事長,相約要前往福建的臺灣原住民文化展館,實地考察研究,以見證兩岸三地各種少數民族,大家血脈相連,密不可分的淵源流長。

我們可能都是關鍵的少數,尤其是我本人,除了少數民族,小弟還經常是存款不足,諸事都不滿足,但是任何一個少數民族,都不能缺,也不可少。以前有首歌叫《我愛中華》,其中的歌詞唱到,「開國五千年,五族同一家」。其實大概早就不只50族了吧,但不都也是一家人嗎?(黎家慶/英文教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