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邂逅少數民族的風情萬“糉”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5月30日是端午節。在中國,民間素有端午食糉的習俗,以紀念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如今,依據不同飲食習慣和偏好,或甜或鹹、或圓或菱、或煮或炸的糉子已是各地老百姓,甚至少數民族生活中的常見食品。記者端午節前夕走訪藏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同胞,與他們的風情萬“糉”們來了一場美麗的邂逅。

小標題)漲知識:雲南少數民族的“蒜”味端午

而在雲南曲靖市羅平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布依族婦女們29日一早便馬不停蹄地上山去採摘箬葉,這個當地特有的植物,可是她們包糉子的必需品。不同於漢族的糉子大多爲菱形的形狀,布依族的糉子大多爲長方形,一般長12公分,寬3公分左右。

據該鄉文化站站長李紅平介紹,羅平一帶的布依族過端午節吃的糉子,用布依話叫馬腳杆,是用箬葉、糯米、煙燻肉、稻米杆包紮而成。

與漢族端午節爲紀念屈原不同的是,布依族過端午節更多的是祈求上天保護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預防蟲災、水災及各種災難。

同樣是在雲南,傈僳族也有着他們獨特的慶祝端午節的方式:拔大蒜和用芭蕉葉包糉子。49歲的麻生芝來自雲南省盈江縣蘇典傈僳族鄉,在當地一家新聞機構從事傈僳文版編輯17年。

“我們的端午節是一個 拔蒜節 ,帶有神聖的味道。”麻生芝說,傈僳族羣衆將大蒜當作藥材,因此收蒜的時節有講究,認定端午節這天拔的大蒜纔有藥效。

“端午節晚上,還會舉辦用大蒜水洗臉洗腳防病祛邪儀式。”麻生芝說,在他們眼裡,大蒜全身都是寶,所以清理下來的根鬚和蒜杆也捨不得丟,收攏後清洗乾淨,加上川芎和蒿枝煮一大鍋藥水,用來泡腳

麻生芝說,近年來,當地傈僳族羣衆也開始學着漢族包糉子吃,做法類似,只是用芭蕉葉取代糉葉。“我們一般是用糯米、竹子米、野生香菇、飯豆等來包糉子,味道很鮮美。”

(小標題)甜蜜蜜:新疆維吾爾族的濃情蜜

驕陽西斜,入夏的喀什天氣燥熱,時至傍晚暑意尚存,剝糉葉、壓糉瓤、澆糖稀酸奶……儘管動作嫺熟的阿不都奈則爾·居麥不到一分鐘便可將蜜糉端至食客面前,但擁在攤前的人依然越聚越多。

即便是在不產糯米的南疆地區,糯米糉依舊受到當地人喜愛。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喀什老城人吃糉子時喜歡蘸着酸奶和糖稀,有時還會加入無花果醬、玫瑰花醬等本地特色醬料。阿不都奈則爾的糯米糉,都是當天上午在家現包現煮的,晾涼後再於傍晚拉到夜市上出售。“等天氣再熱些的時候還要用冰塊冰鎮。”

中國傳統醫學中,糯米被看做是溫脾暖胃的食材,南疆的維吾爾族也把糯米糉看做是治療腹脹、腹瀉的食療佳品。阿不都奈則爾說:“糯米養胃,拉肚子的人吃上兩個糉子就會好起來,但如果沒病的話最好加酸奶和果醬吃,能幫助消化。”

(小標題)火辣辣:四川甘孜藏族的麻辣情緣

豌豆臘肉花椒放進糉子裡,這樣的“重口味”吃法你嘗過嗎?26歲的四川甘孜藏族小夥格桑彭措就是這種糉子的重度愛好者。

“我媽早早就包好了我最愛的豌豆臘肉糉,就等着我從綿陽回康定一起過端午節呢!”格桑彭措說

據他介紹,作爲生活在四川的藏胞,吃辣早已成爲他們生活的必需品。“每年端午家裡都會包豌豆臘肉糉,把糯米、赤小豆、臘肉、豌豆和花椒粒包起來,鹹香之餘更勁道的是麻香,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格桑彭措說,花椒糉在多數人看來應該是當之無愧的“重口味”。

(小標題)想不到:貴州烏公侗寨草灰

若論顏色最奇特的糉子,貴州省烏公侗寨的草灰棕可有着很強的競爭力。記者來到烏公侗寨時,村民石更凡家正忙着包這款特色糉子。

90斤糯米泡上4個小時左右,配上半斤草灰拌勻,用竹葉將其包好後上鍋蒸熟。糉子一出鍋香飄四溢。石更凡說,這種草灰糉代代相傳,過去的深山侗寨缺鹽,禾糯的稻草裡含有鹽分和草香味,是鹽的最佳替代品。

據介紹,草灰糉子是用當地生產香禾糯的稻草,燒成草灰,製成灰水浸泡香禾糯或直接用草灰拌香禾糯,並佐以飯豆、板栗等食料,用從山上採摘來的竹葉包裝,煮熟即成。草灰糉子清香,略有鹹味,可保存數天不變質,便於攜帶上山勞作食用,在當地世代傳承,成爲當地端午節的一大特色。

(小標題)特大號:廣西壯族枕頭

要論個頭,壯族的“枕頭糉”可謂名列前茅。30日一早,在廣西南寧市武鳴羅波鎮羅波社區,幾位壯族婦女正在包一款重達10斤的枕頭糉子。

廣西壯族自治區,逢年過節總少不了這種形似枕頭的大糉的身影,民間歷來有着“無糉不成年”的說法,象徵美好、吉祥、歡樂與喜慶。

枕頭糉,顧名思義,是壯族人家包的糉粑像枕頭那麼大,故而得名。其做法是:先將糉葉用沸水燙軟、洗淨,然後將浸泡過的糯米、綠豆等撈乾,放些鹼水拌勻,放到攤開好了的糉葉上,放到一定高度,再加葉子圍邊,疊一層葉子,鋪放一層糯米和綠豆,並將精選的五花肉切成長條,加上三花酒、五香粉、精鹽等佐料包在糉子中間作餡,最後用稻草或龍鬚草綁好,放到鍋裡經過8個小時的蒸煮後,美味可口的枕頭糉就可以出鍋享用。(參與採寫:陳舒 李曉玲 馬鍇 李黔渝 姚兵 曹禕銘)

(原標題:端午節:邂逅少數民族的風情萬“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