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防疫4大關鍵!座位間距1.8米 「教室開窗通風」避免像郵輪

▲針對開學校園防疫措施臺大公衛學院專家提出建議。(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全臺延後開學,而高中職以下學校(2/25)以及大專院校(3/2)將先後開學,臺大公共衛生學院今(18)日針對校園防疫措施提出建議,包括座位間距可拉開至1.8米、分散下課時間、減少接觸活動,以及6個重要洗手時機、校園清潔及垃圾桶加蓋,另外也建議教室打開門窗通風,若使用空調也要有換氣系統,以免像郵輪一樣密閉讓病毒污染物分佈。

大公共衛生學院今(18)日召開記者會,由詹長權院長主持,邀請陳佳堃教授、蘇大成教授共同針對「校園防疫」提出建議:

一、可疑及確認生病師生管理

可疑及確認生病的師生不能到校上課,詹長權院長提到目前在防疫高度警戒期間,每個人對個人的健康都有高度責任,「健康絕對是第一」,只要有疑慮就不要去,當然不要刻意製造恐慌,但是對健康的責任絕對大於上課和上班的責任,以免到時候害得更多人不能上課或上班。

▲可疑及確認生病的師生不能到校上課。(示意圖/記者遊芳男翻攝)

二、「加長社會距離」減少互動及接觸

建議「加長社會距離」,例如教室的座位拉開距離,以最低1.8公尺爲原則,減少密切接觸的可能。詹長權說,如今小學大多是20人左右的小班制,執行起來較容易;但高中大多還是一班有40人左右,執行上可能比較困難。

此外他也建議「下課時間分散」,例如分批2至3羣、間隔5至10分鐘左右,分散下課時間;還有減少需要身體碰撞及接觸的活動,例如體育課可將籃球與足球改爲田徑,都是有效減少互動及加長社會距離的方法。

而臺大公衛學院環境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陳佳堃副教授也說,非萬不得已,最好能避免在大型禮堂內舉辦活動,也避免大型集會,儘量以戶外空間爲主。

三、教室清潔及衛生管理

校園環境有幾個地方需要時常保持清潔,包括:門把、桌面窗戶廁所、個人手機、鍵盤,這幾處常常擦拭及用酒精消毒都有效。而像會議室等空間結束使用後,務必清潔及消毒,沒清潔之前不能再次使用。

另外詹長權建議學生們「不要共食和一起喝飲料」,很多學生之間會互相分享食物湯匙挖來挖去,這些習慣要避免。還有不要徒手觸碰食物,例如麪包儘量以有包裝爲主,避免徒手吃東西。在校也不要共用盤子、筷子,最好每人都帶自己專有的餐具使用,而用過的餐具也要馬上洗,不要帶回家才洗,保持它的乾淨。

手部衛生方面有「6個重要的洗手時機」包括:出門前、下車後、進校門後、進教室前、吃東西前、上廁所後。

他也提醒,打噴嚏、咳嗽的禮節要注意,以衛生紙遮蓋,之後丟到「有蓋的垃圾桶」裡,同時也建議「學校的垃圾桶要加蓋」,且至少每天清理2次。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陳佳堃教授提到,一旦室內出現「悶、熱、有氣味」這3個指標代表室內環境「不健康」。(圖/記者林育綾攝)

四、教室及室內通風

詹長權說,目前沒有窗戶的教室建議都暫停使用。而臺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陳佳堃,對於室內通風也給予諸多建議,他提到只要是與外界有所阻隔的環境,都稱爲室內環境,一旦出現「悶、熱、有氣味」這3個指標,代表室內環境「不健康」,容易導致人體生病,而建議處理的3個動作則是「要有風、溫控、換氣」。

▲若室內缺乏「換氣」,這種環境就像郵輪,很容易讓整樓層病毒蔓延。(圖/記者林育綾攝)

陳佳堃說,目前常見的教室,除了某些窗型冷氣有換氣開關外,大部分的冷氣是室內循環系統,沒有換氣,十分危險。他提到在密閉空間中氣流的移動與污染物的分佈,若室內缺乏「換氣」,這種環境就像郵輪,很容易讓整樓層病毒蔓延,一定要有新鮮的空氣往裡送,才能完成換氣。

▲教室保持開窗通風,自然風條件下,室內外60秒可完成換氣。(圖/記者林育綾攝)

一般來說開窗後,若自然通風的話,60秒室內外可以完成換氣,建議保持開啓。若是開冷氣及空調,也要有換氣系統,有些空調的換氣功能會產生噪音,可能影響上課品質,導致部分師生會關掉,這部分也要注意。

陳佳堃說,3至4月北部仍比較冷,開冷氣機會不多,但是中南部可能有機會,他總結建議:

1、所有人員進入教室前先洗手,並戴上口罩

2、教室儘量保持門窗開啓,天冷時請20分鐘開啓窗戶1至3分鐘。

3、若是沒有門窗的空間,有換氣系統者,請全程開啓換氣系統。此外非萬不得已,最好能避免在大型禮堂內舉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