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學回響 | 海外藏西夏文獻研究的新探索

20世紀初,中國考古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敦煌、黑水城、吐魯番的文獻文物接連被發現,但是,敦煌、黑水城的材料出土後卻遭到國外探險隊掠奪,一批珍貴的典籍和文物流落海外。其中,西夏文獻涵蓋佛經、法律文書、經濟社會文書、占卜文書等,是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無價之寶。

海外藏西夏文獻蒐集整理與數字化保護利用。 海外藏西夏文獻主要指俄藏、英藏、法藏以及一些零星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西夏文獻。1908年,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在黑水城遺址共獲得8000多號文獻、近千件藝術品,這些文獻資料現存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1914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到黑水城進行考古活動,掠得文獻總數超過4000號,現藏於英國國家圖書館東方部和印度事務部。1908年,法國的伯希和在莫高窟獲取珍貴文獻,法國國家圖書館原登錄西夏文藏品爲217件,後查找出未編號的27件,以及伯希和1938年在中國購買的經摺裝《華嚴經》1件、木板寫本1件,共著錄了246件文獻。日本藏西夏文獻主要來自敦煌,主要是佛經,數量較少。

中國學者一直孜孜不倦地蒐集、整理、研究流失海外的古文獻和文物。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多次遠赴海外搜尋西夏文和古藏文文獻文物,並進行研究和出版。衆多學者對英法藏西夏文獻進行整理和研究,編纂出版了《英藏黑水城文獻》《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獻》《俄藏黑水城文獻》等大型文獻叢書,這對推進西夏學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經過中國學術界長期努力,西夏學研究有了較快發展。然而,當下海外藏西夏文獻研究多采用傳統方法,侷限於蒐集整理和專題研究,未能多層次、立體式、全方位地展現出海外藏西夏文獻的本真面貌與內在關聯。由於出土西夏文獻多爲殘、雜、碎形態,導致西夏文獻研究大多表現爲“碎片化”。因此,對海外藏西夏文獻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突破空間。

數字人文方法的出現爲西夏文獻研究帶來了新機遇,運用數字人文新方法對海外藏西夏文獻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構建知識圖譜,對流失海外的這些珍貴西夏文獻進行數字化保護,全面、系統地呈現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文化信息,對於公衆瞭解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海外藏西夏文獻數字人文研究新理論與新方法。 採用數字人文方法對珍貴的海外藏西夏文獻進行數字化保護迫在眉睫。通過數字技術,可以對海外藏西夏文獻進行數字化整理、存儲和分析,實現文獻資源的共享和利用。同時,數字人文方法還可以爲西夏文獻研究提供新的理論和方法,促進西夏學學科的發展。

一是綜合史料分析。

海外藏西夏文獻包含多種形式的數據,如文字、圖像、符號等。綜合史料分析理論旨在將這些不同形式的數據進行整合,以獲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首先,文字與圖像的融合。文字記載通常提供具體的事件描述、思想表達和制度說明等信息。而圖像資料,如繪畫、壁畫等,則以直觀的視覺方式展現當時的場景、人物形象和藝術風格。西夏時期的壁畫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文字中描述的宗教儀式和信仰內涵。通過將文字與圖像融合,互相印證和補充,使研究者能夠感受西夏社會生活的各方面。

其次,文字與符號的關聯。西夏文字形態很像漢字,但字形結構、發音體系以及表意模式都與漢字不同,與文字相關的各種符號,如標點符號、特殊標記等,也輔助了文字內容的表達,這些符號的形態、結構和組合方式蘊含着豐富的歷史信息。分析文字和符號的關係,可以深入瞭解西夏文字的書寫規則、語法特點以及文獻的格式規範等,有助於研究者更準確地解讀這些文獻的內容。

最後,不同語言文字的對照。海外藏西夏文獻中存在多種語言文字的記載,如西夏文、漢文、藏文等。對比不同語言文字對同一事件或內容的記錄,可以提供多元視角和信息。通過比較西夏文和漢文的文獻記載,可以揭示文化交流、語言翻譯以及歷史記載的演變情況,爲深入理解西夏曆史文化提供新線索。

二是知識圖譜構建。

利用數字技術對大量西夏文獻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以發現潛在的模式、規律和知識。

首先,文本挖掘與分析。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西夏文獻的文本進行詞法、句法、語義分析,幫助研究者快速提取關鍵信息。同時,通過對詞彙、句式、主題等的統計和分析,可以發現西夏語言的特點、文獻的主題分佈以及不同時期文獻內容的變化趨勢。

其次,數字化圖像識別與處理。針對海外藏西夏文獻中的圖像資料,採用圖像識別技術進行數字化處理。識別圖像中的內容、圖案、色彩等特徵,爲研究西夏的藝術風格、文化傳承等提供客觀依據。如,通過分析繪畫中的色彩運用和圖案設計,可以瞭解西夏時期的審美觀念和藝術特色。

最後,數據庫設計與構建。根據西夏文獻的特點和研究需求,設計數據庫的總體框架。結合西夏文獻的多樣性,對英法藏西夏文獻中的單一文獻,整合其文獻編號、裝幀情況、內容大意等多維度的信息,建立多個數據表存儲不同類型的文獻,確保數據庫具有正確的描述性字段和清晰的關係模型,供專家學者進行文獻研究。

海外藏西夏文獻數字人文研究新趨勢與新路徑。

一是學科交叉融合新趨勢。

西夏文獻涉及衆多學科,如歷史、語言、文學、藝術、考古等。對海外藏西夏文獻中的藝術作品進行研究時,需要綜合藝術史、圖像學、數字技術等多學科知識,促使不同學科的融合,爲研究帶來更廣闊的視角和更深入的分析。多學科融合還會推動跨學科研究團隊的形成,不同學科的學者組成團隊,共同開展海外藏西夏文獻數字人文研究工作,充分發揮各學科優勢,有助於提高研究水平。此外,數字人文的發展也使公衆參與度不斷提高,創新公衆參與文獻研究的模式,通過邀請公衆參與轉錄、翻譯等工作,開展互動活動以及與教育領域融合,提高公衆對中國多民族歷史文化的認知。

二是技術創新新路徑。

海外藏西夏文獻有殘、雜、碎的特點,特別是英法藏西夏文獻,殘片數量較爲龐大,採用數字人文技術將這些殘片關聯起來非常重要,將可綴合的文獻殘片置於同一個關係網絡中,展示文獻中殘片的綴合情況,研究者可以更系統地瞭解文獻殘片之間的關係,爲文獻的修復和研究提供幫助。同時,創新研究方法與工具,完善知識圖譜與數據庫建設,建立數字檔案系統,使研究者能方便地獲取資料信息,讓文獻不再“束之高閣”,使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得以被廣泛傳播利用。

三是國際交流新視野。

推進西夏文獻的國際研究,加強各國學者的合作與交流至關重要。各國學者可以通過合作項目、學術會議等共同開展文獻整理、研究與保護工作。國際合作還能促進文獻共享利用,建立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各國收藏機構將文獻資源數字化並共享,爲全球學者提供便利。國際交流不僅有助於推動西夏文獻研究的深入發展,也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提供交流與合作機會,拓展國際學術研究新視野。

海外藏西夏文獻研究仍有較大創新空間,運用數字人文方法構建知識圖譜與數據庫,不僅爲西夏文獻的保護、研究和傳播提供了更多機遇,也爲全面、系統地展現中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文化提供文獻與學理依據。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項目“英法藏西夏文獻知識圖譜構建及版本目錄學研究”(23VJXG059)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