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WAIC丨對話華院計算宣曉華:追求規模本身並不是目標,特定場景小模型或能更加有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靜怡 上海報道

人工智能(AI)已成爲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大模型更是吸引了絕大多數的熱度,中國企業也在這波AI浪潮中廣泛投入。

《2024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顯示,截至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1328個,中國佔36%。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球AI企業近3萬家,中國佔15%。

而應用與產業落地是今年備受關注的重點。事實上,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醫療健康、金融科技等細分領域,中國已經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以智能製造領域爲例,中國企業正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

然而,儘管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面臨着一些挑戰和問題。例如,在大模型的應用上,在與垂直行業的結合上還存在一些難點,如缺乏數據、準確性不足等,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在一些特定領域的應用效果還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創新和突破。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院計算創始人、董事長宣曉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追求規模本身並不是目標。在一些特定的場景之下,小模型可以實現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能。

“如果通過將特定行業的知識和專家經驗整合到人工智能算法中,可以減少對大量數據的依賴,同時提高準確度。”宣曉華表示。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潛力巨大

21世紀:當下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處於世界什麼水平?哪些細分領域處於引領的地位?

宣曉華:人工智能在中國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擁有衆多人工智能相關人才,國家對人工智能的重視程度高,產業應用豐富。許多中國企業願意並善於將技術應用於工作和業務中。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的人工智能潛力被普遍認可,中國對人工智能的重視和參與度在全球範圍內非常高,甚至超過了一些傳統發達國家。中國公司在這一領域不斷做出貢獻,特別是在產業應用方面,這些經驗有望複製到全球其他國家。

人工智能的應用通常基於大數據,因此,數據獲取較爲便利的領域往往發展較快。互聯網領域擁有豐富的語言和圖像數據,是人工智能應用較早的領域之一。中國的電商領域也較早地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資源。金融行業由於其業務高度依賴數據,信息化水平高,也是人工智能應用較早較快的領域。

城市管理和金融領域是人工智能較早和較快應用的領域。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製造企業,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全國推動新工業化和智能製造,許多工業企業,包括新能源汽車、鋼鐵等行業,開始大量採用人工智能技術。此外,醫療領域,尤其是與影像相關的領域,如癌症早期診斷等,也是人工智能應用較快的領域。

21世紀:華院計算在夯實底層技術的同時,也在爲智能製造、數字治理等多行業提供AI+行業解決方案,目前發現AI及大模型在與垂直行業結合上存在哪些難點?

宣曉華: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和行業的應用受到高度重視,通常被稱爲"人工智能+"。領域衆多,涉及千行百業。智能製造是華院特別關注的領域之一。中國作爲製造大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智能製造的效益、降低碳排放,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大模型在工業應用中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大模型需要大量數據,而在工業領域獲取數據相對困難,與互聯網領域不同。工業領域的數據不僅較少,而且往往不適合或不願意在企業之間共享,這對大模型構成挑戰。因此,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在數據治理和社會治理領域,人工智能的應用可能擁有更多數據。例如,法律領域的大模型可能相對更加積極。然而,大模型在這些領域也面臨挑戰,如準確性和推理能力。在法律問題上,需要極高的準確性和一定的推理能力。大模型需要克服所謂的"幻覺",以滿足更高的要求,進行準確的推理和判斷。

21世紀:華院計算還關注哪些工業場景,如何推動這些領域的轉型和升級,以及您如何看待現在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前景?

宣曉華:華院在工業領域,尤其是在鋼鐵有色這個領域,已經進行了許多嘗試。儘管許多人曾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但效果不佳,但華院投入了大量精力,探索使用更好的方法來解決。事實上,我們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使客戶認識到人工智能確實能夠解決工業問題,例如表面顏色檢測。

然而,表面檢測只是工業中的一個小問題。大量的質量控制和管理、人員優化使用、配料以及生產過程的質量提升等方面,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來優化和提升。特別是在鋼鐵這種長流程行業中,存在許多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優化的場景。

總體而言,新型工業化的目標是提高效能,優化生產過程,包括物流和營銷等方面。在生產過程中,人工智能可以發揮作用,因爲它不需要增加投入或設備,而是通過優化方法來提高效率。

人工智能的作用在於,它可以通過算法優化生產過程中的參數設置,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和穩定性。例如,在配料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找到最佳的配料方案,以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在能源使用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在不改變現有能源方式的情況下,優化加熱過程,減少能源消耗。

總的來說,無論是智能製造、新型工業化還是“人工智能+”,其目標都是使生產過程、運營方法和管理決策更加高效和優化。人工智能在這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特定場景小模型更具優勢

21世紀:大模型在一些場景應用效果不佳的問題如何解決?

宣曉華:有時我們可能不需要或不適合使用大型企業,而是需要相對較小的模型。特別是需要將領域知識、專家經驗和邏輯推理引入到模型中。這是法院計算近年來圍繞工業問題所採取的方法。

例如,在工業領域的表面檢測問題上,雖然看似是一個圖像識別問題,但實際上與傳統的圖像識別問題有很大不同。我們發現,使用大數據方法解決缺陷檢測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因爲缺陷數據很少,但人類可以通過觀察少數缺陷樣本快速識別類似的缺陷。

在人工智能領域,如果沒有大量的、可比較的數據,那麼開發有效的大模型是非常困難的。大模型的方法本質上是一種歸納學習方法,歸納系統通過觀察許多例子來學習,但其學習效率遠低於人類。即使在圖像識別這一大模型相對擅長的領域,我們也發現它並不總是那麼有效。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類積累的科學知識是非常高效的。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通過將特定行業的知識和專家經驗整合到人工智能算法中,可以減少對大量數據的依賴,同時提高準確度。

我認爲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追求規模本身並不是目標。如果能夠使用較小的模型和數據有效地解決問題並提供良好的服務,就沒有必要追求規模。

在解決特定行業或領域的問題時,需要重新考慮如何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選擇什麼樣的模型。這非常重要。不應該盲目追求大模型,而應該追求更好的智能化方法來提高效率和解決問題。

對於國家而言,這一點也很重要。因爲當大家都追求大模型時,實際上可能會造成很多浪費,包括算力資源。人們可能會不加選擇地購買大量算力,而算力本身也有很高的成本。因此,從應用場景的角度出發,思考需要什麼樣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1世紀:目前在很多行業中,對於大模型仍停留在淺層利用階段,沒有引發更深層次的變革,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宣曉華:實際上,能夠通過大模型產生完全行業變革的領域相對較少。儘管如此,任何行業都有可能利用大模型。例如,在任何領域,客服工作都可以利用大模型,尤其是在電商領域,廣告生成可能更爲明顯。大模型可以在特定的點或場景中提供特別有效的幫助。

然而,從目前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可能還沒有達到完全改變一個產業的程度。在某種意義上,這可能還不那麼明顯,或者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這並不一定是壞事,因爲人們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應對如此巨大的行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