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致癌環境荷爾蒙 不沾鍋磨損繼續用、紙餐盒裝熱食都NG

生活中有非常多內分泌干擾物質存在於食品包裝,例如經常使用的紙餐盒,其實不只是紙,表面還會噴一層淋膜,爲了增加功能性會添加塑化劑、阻燃劑、黏着劑等化學物質。(王家瑜攝)

爲響應6月7日「世界食品安全日」,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提醒,不使用過度磨損的不沾鍋、不使用塑膠袋盛裝熱食等,遠離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傷害。(王家瑜攝)

食安事件層出不窮,除了常見的微生物、毒物、農藥殘留等危害之外,環境荷爾蒙也是一大危害。爲響應6月7日「世界食品安全日」,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提醒,不使用過度磨損的不沾鍋、不使用塑膠袋盛裝熱食等,遠離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傷害。

北醫大營養學院院長謝榮鴻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全球有10分之1的人口因爲食物污染而罹病,且有超過200種疾病是因爲食物污染而引起。我們每天都在吃東西,食物營養使我們健康,這件事雖然簡單, 但也容易忽略其中隱含的危險,除了感染性微生物、毒物、農藥殘留等,還有一個新興的議題是內分泌干擾物質(EDC)。

北醫大食安系副教授廖凱威說明,內分泌干擾物質又稱環境荷爾蒙,會影響身體內正常荷爾蒙的作用,其中最被關注的是生殖功能,例如降低睾丸功能、干擾月經週期、影響兒童生長髮育、增加不孕風險與癌症發生等。WHO也在報告中做出結論,全球兒童癌症和女性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和內分泌干擾物質暴露有關。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北醫食安系合作研究,針對橫跨各年齡層的2000多位臺灣民衆,2013到2016年期間,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代謝物濃度高於其他先進國家,以其中的DEHP來說,部分代謝物濃度甚至是先進國家的2到7倍。

廖凱威指出,臺灣在2011年發生起雲劑事件,塑化劑代謝只需要幾天的時間,經過2年理應排除了這項因素,但暴露仍高於他國,代表還有其他因素造成。進一步分析,國人的DEHP和DBP濃度比他國高,兩者的共同特性是使用在食品包裝上,因此可推測是食品包裝是導致國人暴露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因素之一。

北醫大食安中心副主任蕭伊倫指出,生活中有非常多內分泌干擾物質存在於食品包裝,例如經常使用的紙餐盒,其實不只是紙,表面還會噴一層淋膜,爲了增加功能性會添加塑化劑、阻燃劑、黏着劑等化學物質。

蕭伊倫說,民衆常有幾項NG行爲,例如不沾鍋磨損了還繼續使用,隔夜菜覆蓋保鮮膜就直接拿去微波加熱,或是小吃店用美耐皿容器盛裝熱食。建議改用玻璃、不鏽鋼、矽膠或陶瓷等食品容器,減少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食,汰換過度磨損的砧板、鍋具、餐具等,並且使用有環保標章的清潔劑、洗手乳、衛生紙、餐巾紙,確保裡面沒有添加內分泌干擾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