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於一樣 廣於多樣」 工研院專刊揭未來需4跨域人才

工研院今日發表專刊,認爲臺灣亟需5大跨域創新、4種關鍵人才。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長蘇孟宗(左)、院長劉文雄、臺灣生醫材料公司總經理廖俊仁(右)分別針對臺灣需要的人才競爭力發表看法。(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今日發佈年度主題專刊「IEKTopics」,今年聚焦《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鎖定未來五年的大趨勢,歸納出5大類的跨域創新類型及4種關鍵創新角色,包含創意偵察員、創新促進者、堅毅實驗家、與資源啓動者。工研院指這些未來跨域人才,需具有「精於一樣、廣於多樣」能力

今年專刊《跨域創價》,總共匯聚22個國內外經典案例,並從中歸納分析出後疫時代來臨,臺灣應積極發展的5大類跨域創新—跨區域創新、跨應用創新、跨技術創新、跨世代創新與跨文化創新,以及實現跨域創新的4大關鍵新人才—創意偵察員、創新促進者、堅毅實驗家與資源啓動者。

「精於一樣,廣於多樣。」專刊主編、產科國際所資深研究員洪德芳以這8字,點出未來跨域人才特性。因爲國內產業升級已到某個瓶頸,以後要有打破產業別的概念,所需要的人才除對某一領域興趣,也要具備能長出其他能力的斜槓本事。另外,以前認爲畢業具有語文能力就可,以後還要會程式語文能力。

對於4類跨域人才,他形容創意偵查員如同「人類學家」,負責尋找跨界的創意與相關資訊。再來創新促進者,比較像是創業家顧問,要能將創意發展成創新產品或服務。

第三種堅毅實驗家,洪德芳以現在的工程師技術員形容,負責解決問題,把新構想製成原型。最後是資源啓動者,需具有財務、資源訓練專業,能把想法與執行力的資源聯繫在一起,並制定實施計劃。

至於跨域人才培育方式,他指出政府只須建構環境即可,其他要靠企業根據情況去自我推動培養。像是工研院每年進用實習生,一年內會讓他輪調3個單位,找資深同仁帶領,每單位待4個月,讓其瞭解不同部門的專業與領域。

工研院長劉文雄也強調,該院目前比較具有的是垂直領域人才,像是生醫、機械,未來會更重視橫向跨領域,如不同研究所、中心的調度與訓練。工研院研議2030年技術策略藍圖時,已洞察未來十年市場需求,無論是自駕車、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等應用,都會需要跨領域整合方案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強調,美中對峙則造成全球既有的製造供應鏈分裂,加以數位經濟來臨,預期大企業將加碼投入資源與科技,加速數位轉型腳步,產生大者恆大的趨勢。臺灣中小企業佔所有企業的比例高達9成,無法決勝於規模,應該力拚高度專業知識與應用技術的跨領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