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學者推新書聚焦雄安新區音樂類非遺保護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25日電 25日,由方圓電子音像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主辦的“簫鼓春社——京津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成”《高碑店市卷》和《雄縣卷》圖書首發式在北京舉行。
6月25日,“簫鼓春社——京津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成”《高碑店市卷》和《雄縣卷》圖書首發式在北京舉行。供圖
“簫鼓春社——京津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成”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張振濤、河北大學教授齊易爲總主編,邀請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高校100餘位傳統音樂研究學者組成的聯合考察團隊完成的考察項目。
2015年以來,京津冀學者聯合考察團隊根據“真實、系統和全面記錄”的原則,按照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的方法,對京津冀區域內的高碑店市和雄安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較爲全面的考察和攝錄。
內容涉及所在縣市的所有傳統音樂文化類型,如音樂會、南樂會、十番會、吵子會、吹打班等各類民間器樂,河北梆子、評劇、京劇和本土劇種上四調、雲車會等戲曲,西河大鼓等說唱音樂,高蹺、秧歌、舞龍、舞獅等民間歌舞。所獲得的海量視頻(表演、韻唱、儀式、訪談)、圖片(樂師、樂器、樂譜、道具)以及文字資料,爲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民間的現存狀態做了真實存照。
據介紹,在田野考察所獲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學者們還對考察成果進行精心梳理,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寫出一系列研究論文、考察手記,這些視頻、圖片和文章,真實地反映出該縣市傳統音樂的原生樣貌,闡明瞭其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據悉,後續《容城縣卷》《安新縣卷》等各個卷本將於今年年底出版。同時,今年7月開始,京津冀學者聯合考察團隊將對河北省保定市的淶水縣、涿州市和徐水區三縣市展開新一輪的考察、攝錄和研究工作。
出版方介紹,這種借鑑影像文化人類學用視聽語言書寫人類文化,通過對一個地域的傳統文化進行全面考察、攝錄和研究,出版兼具音樂民族誌與學術研究雙重屬性、音像圖文並茂的出版物,避免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被西方樂譜格式化、簡單化的弊端。
此外,京津冀音樂類聯合考察團隊通過客觀的真實記錄與深入的學術思考,爲傳統文化的研究、保護工作提供了學理基礎,並闖出了一條非遺保護、研究的新路。(完)
【編輯:蘇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