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孩「察言觀色」,駱以軍現身說法

駱以軍帶着孩子理解世界,希望他們能養成不同的觀看世界的視角。(鄧博仁攝)

新書《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中,駱以軍分享與兩個兒子一同成長的過程。(鄧博仁攝)

在摩肩擦踵的都會生活裡,會不會「閱讀空氣」、察言觀色,成爲當代人的必備的社會生存技能小說家駱以軍表示,他從小就希望孩子「罩子放亮一點」,察言觀色不只是基本的「節制自己的惡」或「不要傷害別人」,而是能夠在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裡,對事物細膩保持動態的理解和平衡。

在新書《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中,駱以軍分享與兩個兒子一同成長的過程,笑說:「我想我應該算是把他們教的蠻好的吧?現在孩子長大了,有時候反過來還會巴我教訓我:爸爸你剛剛怎麼可以那樣?」

駱以軍表示,隨着時代變動,作爲五年級生,夾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生養孩子的經驗毫無前例可循,「像是小時我會父親責罵,跪在祖先牌位,指責我不配當駱家的孩子,但這些是很父權、很儒家的。隨着我父親那一代離場,這套烙印在我身上的父權價值已經死掉了,我無法再用這些教導我的孩子。」

於是駱以軍只能重新摸索,不只是親子關係,更是一個「比較大的人類與比較小的人類」的關係,帶着他們理解世界,「我在小孩還很小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想法,希望他們能養成不同的觀看的視角。像是帶着他們逛市場,從各種角度觀察世界,就像電影《搶救雷恩大兵》,最後其他人告訴主角:你要好好睜大你的眼睛,替我們看我們沒有機會再看的這個世界。」

藉由書寫,駱以軍一次次回顧、整理與孩子的回憶,就像他在〈多出來的那些〉中寫到:「所有你在孩子小時,帶他們走進的,與未來現實世界無關的,將來那些風景都會存在他們的心裡面,在你不知道的時候,被他們召喚出來,像一張霧中風景的小底片。」

駱以軍笑說,有趣的是,長大後孩子們早就不記得小時候特地爲他們安排的那些經驗,「我自己也是,如果記憶檔案,每十年收集、揀選一批記憶檔案,往下輸送,到我現在五十歲,剩下的也不會很多。召喚記憶的過程其實很難,但我畢竟是寫作者,就像《追憶似水年華》,在書寫的過程中,自然會召喚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