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檢察院推動數字檢察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國鋒 通訊員 孫敏叔 陳夢清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推廣活動中,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民檢察院憑藉突出表現脫穎而出,以全省模型應用數量第一的成績成功躋身全國十強。隨着數字檢察戰略在基層逐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張家港市檢察院這一“老先進”也煥發出新的生機。
理念先行 夯實數字檢察根基
推進數字檢察戰略,理念更新是關鍵,數據積累是基礎。在落實數字檢察戰略初期,針對部分幹警將數字檢察等同於檢察信息化、軟件輕應用的認識偏差,張家港市檢察院檢察長親自掛帥,將數字檢察作爲“一把手工程”,列入黨組重點項目指揮調度、跟蹤問效。
在檢察長的帶動下,張家港市檢察院構建起“領導小組-數字專班-辦案單元”的組織模式,從“用”好模型賦能法律監督、“辦”好案件助推社會治理、“講”好檢察故事樹立品牌形象三個維度,一體推進數字檢察戰略。同時,制定《張家港市院數字監督模型應用推進方案》,建立規則驗證、應用校驗、融合履職等9項協同履職機制,對監督線索實行“技術運行、部門驗證、領導審覈”三級審覈機制,凝聚模型推廣應用的強大合力。截至目前,已累計研判內部監督線索6900餘條,實現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全覆蓋。
“我們以‘數治港檢’品牌建設爲牽引,建成‘數治’港檢中心,彙集公安、法院、人社等18家單位420餘萬條數據,並集成人工智能、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5項技術,對259個建用模型動態管理、實時推進,爲數字檢察找準賽道提供有力支撐。”張家港市檢察院檢察技術部門負責人楊勇介紹道。
精準發力 賦能法律監督升級
賦能法律監督,是數字檢察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張家港市檢察院針對監督薄弱環節,注重以數字檢察力提升監督能力,持續完善制度機制,不斷加強大數據監督模型開發和應用,全院大數據法律監督的意識和能力顯著增強。自全國模型應用推廣活動開展以來,“四大檢察”監督數據均同比提升50%以上。
在刑事檢察領域,針對偵查監督“點多、面廣”的特點,研發運用撤案監督等44個模型,成功監督立撤案22件,糾正警輔人員違規擔任見證人等17件違法行爲,追捕追訴7件17人。
在民事檢察方面,圍繞監督“案源少、質效低”的特點,建用27個模型,監督成案40件,剔除虛假債權2925萬元。其中,套取分配類虛假訴訟監督模型在最高檢平臺上架,破產領域虛假勞資債權監督模型獲最高檢首屆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競賽一等獎。
行政檢察聚焦監督職責“無米下鍋”的困境,通過模型構建發現基層行政處罰法律適用錯誤、金額不匹配等問題線索,提出糾正意見19件,發出類案提示函1份,有效督促基層行政執法依法依規。
公益訴訟檢察針對“範圍廣、領域多”特點,建用69個模型,監督辦案78件,有力破解水資源保護、跨區域垃圾傾倒等治理難題。
“我們與院數字辦聯合研發的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建設不規範模型,在最高檢大數據平臺上架後被全國各地72家檢察院應用125院次,不僅推廣應用數排名全省前十,更爲全國‘有愛無礙’城市建設提供了‘張家港方案’。”張家港市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負責人閆振東介紹,大數據監督模型已經成爲公益訴訟檢察辦案不可或缺的“利器”。
協同共治 從“數字”到“數治”跨越
“數字檢察不是單純的‘技術流’,而是系統的‘方法論’。我院注重發揮數字檢察類案監督、精準監督作用,聚焦上級重點部署,在助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中體現檢察智慧和檢察擔當。”張家港市檢察院分管數字檢察的專職委員董樹海說道。
該院先後與住建、交通等6個行政主管部門對接,探索共研共用公租房規範使用、交通安全出行等6個模型,挖掘生態環境、特殊羣體權益保障等多個領域監督線索3000餘條,並通過公益訴訟、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開展居民區消防控制室人員資質審查、網約車備案檢查等9次專項行動,協同各方築牢長治久安基石。
圍繞消防安全、沿江港口管理等地方黨委重點工作,建用網絡銷售僞劣消防滅火器危害公共安全風險監督模型等69個模型,積極推動餐飲店安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調整社區矯正對象基本養老金待遇等8項社會治理工作,發出線索移送函2份、檢察建議4份,以檢察履職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
此外,張家港市檢察院突出模型的共享共用,推動公安、法院將撤案監督、虛假訴訟監督等5個模型整合進內部監督模塊,提升執法司法規範化水平;推動住建、人社等部門將相關模型轉化爲常態化執法數字工具,發現20個在建公共建築項目存在38處不規範問題,糾正設計不規範、虛假套取醫保基金等56件違法行爲,實現模型促進治理的全閉環,有效促進監督問題早發現、早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