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臭氧污染有妙招 學者曝都市減少1物質排放效果最好

學者指出,樹種栽植應考量多種因素,並廣納各界專家觀點,根據其認同樹種及科學證據,說明各種樹的正反面效應及適合與限制的植栽環境,而減少臭氧污染,要考慮地區環境及排放物,例如降低都市地區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減低臭氧生成量的效果較好。圖爲魚池鄉肖楠造林景觀。(本報資料照片)

因15樹種「異戊二烯」排放率高,容易衍生臭氧,影響空氣品質,環境部近期公佈不建議種植的樹種清單,今天與農業部開會討論後,決議廢止該份清單。學者指出,樹種栽植應考量多種因素,並廣納各界專家觀點,根據其認同樹種及科學證據,說明各種樹的正反面效應及適合與限制的植栽環境,而減少臭氧污染,要考慮地區環境及排放物,例如降低都市地區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減低臭氧生成量的效果較好。

環境部根據成功大學教授研究報告,公佈15種不建議種植的樹種清單,引起爭議,臺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多位學者就該份報告及異戊二烯如何影響空氣品質,進行討論。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志忠說明,臺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春、夏、秋季的高溫與都市的熱島效應,將促進植物排放異戊二烯的量及產生臭氧等空污物質的潛力,例如植物在臺北都會區夏季白天排放的異戊二烯最高可佔生成臭氧總量的2至3成,高於都會區內常見且來自人爲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

但張志忠強調,國內外許多研究都顯示,要減少臭氧污染,須考慮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跟排放物質,像是都市地區降低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減低臭氧生成量的效果較好,而鄉村地區則是減少氮氧化物排放。

張志忠認爲,應考量樹種栽植於臺灣本土氣候與地理環境中的多種正面效益與反面效應,以及其它如抗風與穩固性、水土保持、維護成本等綜合因素,建議廣納植物、森林、環境、空污、經濟等跨領域專家的多樣觀點,並根據明確科學證據及不同領域專家認同的樹種,具體說明各樹種的正面、反面效應以及適合與限制的植栽環境。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孫義方則指出,部分研究發現植物排放的異戊二烯會導致大氣中臭氧濃度增加,但也有研究並未發現此現象,加上植物排放異戊二烯除會受到年齡、葉片大小、結構、生理反應、種植位置影響,因此,植物是否真的會造成臭氧的增加,需要更多研究。

他認爲,如果要評估植樹造林的功能或選擇適合樹種,應多方面考量,不應只以單一指標作爲評估標準,以免造成大衆誤解或形成錯誤政策。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陳忠義表示,全球暖化的主因是工業革命後大量的人爲溫室氣體排放,不是樹木排放空污前驅物所致,植樹造林仍是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自然解方,把對的樹種在對的地方,才能發揮功效,例如都市中的行道樹挑選,首先要依據當地氣候條件,再考量耐修剪、耐空污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