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疼痛火苗就撲滅」 多模止痛「混5藥」減緩嗎啡成癮

▲「見疼痛火苗就撲滅」,多模止痛「混5藥」減緩嗎啡成癮。(圖/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面對疼痛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一看到小火苗,就及早用各種方法,先把火撲滅,而不是等到大火燎原,燒到面目全非,才急急忙忙提水救火。」臺灣疼痛學會理事長暨臺北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表示。

疼痛存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但癌痛背痛關節置換性疼痛、燒燙傷痛等卻會讓人痛不欲生。不過,單一使用強效嗎啡,不僅止痛效果有限,劑量高時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食慾不振、皮膚癢副作用。因此,林嘉祥自多年前推行雞尾酒式多模止痛法(Multi Model Pain Management)採多藥物、多途徑方式,以不同的作用機轉爲病患止痛,以達止痛效果加乘、增加病患舒適度以及避免單一藥物劑量過高產生副作用與成癮缺點

去年6月發生的八仙塵爆,讓全臺瞬間暴增了近600位燒燙傷患者,馬偕醫院收治大面積傷患者,就達39人。林嘉祥表示,許多患者剛送來時,因爲神經被燒壞,幾乎感受不到疼痛。真正的痛是在換藥清創時,「那種痛以『凌遲』、『醒着開刀』來形容都不爲過」,院方甚至一次痛用10位醫護幫單一患者換藥,就是希望在30分鐘內搞定大面積傷口,減少折磨。

▲臺灣疼痛學會理事長暨臺北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林嘉祥主任。(圖/記者嚴雲岑攝)

由於燒燙傷患的疼痛指數燒傷面積不一定成正比,林嘉祥與疼痛科醫療團隊在傷患被送往醫院支出,就以多模止痛的概念照顧病患。「我們把嗎啡的藥物與抗憂鬱、抗痙攣等2~5種的藥物混合點滴裡,再給病患一個按壓裝置,讓病患依疼痛度自行決定按壓次數醫護人員會每天記錄病患一天內按壓的總量與次數,決定是否減藥」。

馬偕醫院使用多模止痛療法的患者平均年齡21.7歲,男女比分別爲52%與48%,自行控藥22天以後,許多患者的疼痛程度從10分減爲3分,幾乎在1個月內都可停藥,並沒有患者產生藥物成癮的情況

除了燒燙傷外,多模止痛法也常用在許多及、慢性的頑固治療上。臺大醫院疼痛科主治周韋翰醫師說,像是糖尿病患者的末稍神經病變、帶狀皰疹神經痛或是脊椎壓迫的神經根疼痛,或腫瘤細胞侵蝕或轉移的劇烈癌症疼痛,也適用多模止痛法。

▲臺大醫院疼痛科主治周韋翰醫師。(圖/記者嚴雲岑攝)

周韋翰以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爲例,指出患者在開完刀後,大多能口服止痛藥,但因爲要儘早開始復健,所以傷口疼痛度可能不易控制,建議年紀大或不能大量服用止痛藥的患者,可考慮搭配硬脊膜外的自控式止痛術,麻醉時在腰椎第三、四節或第四、五節間,放置一條給藥軟管至硬脊膜外腔室,只要患者感到疼痛,同樣可按一下給藥的按鈕協助緩解,讓剛動完手術的患者能馬上積極復健,得以擁有良好的關節活動度跟生活功能。

多模止痛法雖然能以緩和的方式,幫助患者在不成癮的情況下緩解疼痛,但林嘉祥也提到,目前除口服、肌肉止痛藥外,介入式的疼痛療法因爲直接標靶給藥,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未來疼痛醫學會也會努力向健保署爭取,希望能提高疼痛控制品質,造福更多爲疼痛所苦的病患族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