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霧化指南》發佈,助力居家霧化治療規範化

新京報訊(記者王卡拉)1月12日,由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聯合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共同制定的《兒童呼吸系統疾病家庭霧化吸入治療臨牀實踐指南》(以下簡稱《家庭霧化指南》)發佈,旨在普及家庭霧化吸入療法的知識,促進其在家庭中的合理規範使用。

冬季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居民呼吸健康管理面臨多重挑戰。此類疾病常伴隨咳、痰、喘等症狀,如不及時處理甚至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針對呼吸系統疾病,霧化療法是一種成熟的治療手段。由於霧化過程更溫和且易於接受,其在兒童、老人等特殊人羣的呼吸道疾病管理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當下,隨着公衆健康管理理念的日益成熟,霧化療法正向家庭場景延伸,尤其爲“一老一小”家庭的呼吸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針對霧化吸入療法的家庭場景應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兒內科洪建國教授表示,霧化通過用霧化器將藥液霧化成微粒,由患者吸入並直接作用於呼吸道及肺部,因此霧化治療具有起效更快、用藥量更少、可能產生的全身不良反應也更少等特點。當下,有很多家庭都在家中配備了霧化器,自主爲患兒進行家庭霧化治療。患兒在家裡熟悉的環境中更容易配合治療,無需頻繁往返醫院,也降低了交叉感染風險。家庭霧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家長的陪護壓力,能有效地減少患者家庭就診所付出的時間、經濟等各項成本。

家庭霧化常見的藥物包括祛痰藥、支氣管舒張劑、吸入性糖皮質激素等,面對呼吸道疾病導致的咳嗽、咳痰、喘息等問題,遵照醫囑進行家庭霧化有助於快速緩解症狀,治療效果往往與在醫院進行霧化並無明顯差異。但由於居家霧化更爲方便,許多患者選擇在醫生指導下開展居家霧化治療。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院長劉瀚旻教授表示,冬季由於氣溫低、空氣乾燥等因素,呼吸道黏膜容易受到刺激,容易誘發相關呼吸道疾病,患者時常往返醫院就診也存在各種不便。居家霧化的便捷性,讓患者能夠在急性發作先兆期,及時根據醫生建議,自主開展居家霧化治療來緩解症狀。此外,這些患者需要確保後續進行足療程的霧化治療,以免病情反覆。因此,建議廣大家庭可常備家庭霧化設備,做足冬季呼吸系統疾病健康管理的準備。如果遇到未能有效緩解症狀的情況,仍需要及時前往醫院就醫處理。

隨着家庭霧化治療方式的普及應用,其規範操作的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患兒家長對於家庭霧化吸入療法的瞭解程度存在差異,尤其是對於治療藥物、設備裝置選擇、使用和維護等方面的規範流程缺乏瞭解,使用和操作上的誤區則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

專家強調,患者在自行開展居家霧化治療時,仍有諸多注意事項。例如,開始霧化前,患者應先清潔面部。兒童在霧化前30分鐘、成人霧化前60分鐘不要進食,避免霧化過程中因不適引發嘔吐。霧化治療過程中,要確保藥杯始終保持豎直狀態,避免任意傾斜或晃動。整個過程中,患者只需保持平靜呼吸,直到霧化氣體完全用盡即可。治療結束後,應用清水將面部沖洗乾淨,對霧化用具進行消毒並妥善保管等。

《家庭霧化指南》的發佈,諸如此類的家庭霧化操作規範和指引,也將進一步惠及患者,幫助其進行科學、規範的居家霧化治療。臨牀醫生在指導患者開展家庭霧化時,也可根據最新的指南共識開展居家霧化操作的科學知識普及工作,促進霧化在家庭場景下的合理、規範使用,進而提升患者霧化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