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中央財政進一步發行國債彌補財政赤字尚在安全區內

本報記者 郭婧婷 北京報道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會議部署2025年的經濟工作,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全球經濟形勢下,作爲“十四五”規劃收官衝刺之年,此次會議的召開萬衆矚目。這其中有一些亮眼的提法,比如“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組合首次出現,同時提及“提高財政赤字率”。

《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日專訪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深入探討2025年經濟着力點、宏觀調控政策的新動向、地方債務風險的化解策略、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以及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等多個熱點問題。

以下是採訪全文:

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

《中國經營報》: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開會議,對2025年經濟工作的部署出現多個提法,比如“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超常規的逆週期調節政策”,你如何理解這幾個關鍵詞?

賈康: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味着在我們運行多年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其力度,這清晰地表明瞭財政政策需要進一步擴張,預示着財政政策的運作規模和力度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中,與財政政策相輔相成的貨幣政策或稱金融貨幣政策,作爲間接調控體系的另一大政策工具,也將以積極擴張爲導向發揮其重要作用。

當前對貨幣政策已經明確轉變表述,不再以“穩健”來定位,而是採用“適度寬鬆”這一新的定位。所謂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對過去幾年在穩健貨幣政策框架下所強調的流動性合理充裕和靈活性的延續和升級,現在則更直接地明確爲適度寬鬆。這意味着財政和貨幣政策都將進一步以內需作總量調控的加碼。在這個總量擴張過程中,我們不僅不會放棄提升政策績效和優化結構的努力,而且會將這些努力與整體經濟運行的高質量可持續相結合,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工程。

超常規逆週期調節政策的提出,實際上反映了黨中央對當前面對“複雜嚴峻形勢”而帶有非常時期特點的認知,即在對衝經濟下行壓力時,不能僅僅滿足於常規政策,而需要採取更大力度的超常規措施。這也在預期管理上提供了一個前瞻性的視角,以引導市場信心的提振在逆週期調節中更有效率地實現經濟穩定和發展。在未來的政策佈局中,我們將看到更加顯著的擴張性措施和結構優化措施的結合,這些措施將包含採取必要的超常規手段。

此前,有關部門領導已指出政策工具箱中尚有可用工具,表明在非常時期,我們有能力採取非常之策。如果需要進一步作政策加碼,將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些工具,以適應經濟運行“以進促穩”的需求。

《中國經營報》:有分析文章說,我國的政府負債率明顯低於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國家,中央財政還有比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你認爲如何?

賈康:我國在赤字率和國債發行規模方面仍具備顯著的增長空間。如果我們進一步發行國債來彌補赤字,有把握是處在安全區的。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指出,與全球主要經濟體乃至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公共部門債務水平相比,我國的債務水平是相對較低的。這表明,我國在財政政策上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彈性空間,可以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同時,採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措施來支持經濟增長。

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中國經營報》:不久前,財政部發布一攬子政策,提到要加力支持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較大規模增加地方專項債務額度,請問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化解債務風險適應發展需求?

賈康:自2014年預算法修訂以來,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已明確納入規範程序,爲地方債務的陽光化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這一修訂標誌着地方債務管理正式步入全面依法治國的軌道。自預算法修訂之後,我國旨在地方債務,開明渠堵暗溝,但雖然明渠已經開啓,暗溝的治理工作尚未完全到位,近年仍有地方隱性債務問題顯現。

11月8日宣佈的財政增量措施中,首次明確披露了地方隱形債務的具體規模,經過細緻的項目逐一甄別和彙總,確定爲14.3萬億元。針對這筆債務的化解,財政部已經制定了清晰的“6+4+2”計劃,並鼓勵地方政府繼續自主採取措施合力解決隱性債務問題——剩餘的2.3萬億元債務,作爲總規模的一部分,也安排在未來五年內全部化解。特別是計劃的前三年就將重點解決8.4萬億元債務,這一清晰的債務化解方案已經公之於衆,表明政府將彼此積極採取行動,進行相關風險排除和隱患消除,以確保財政的穩健運行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以債化債”通過發行高質量、安全性有保障的新債,替換了原有不安全的隱性債務,這一做法不僅在直觀上爲地方政府減輕了負擔,而且直接緩解了與之相關的銀行和金融機構以及受隱性債務不確定性、不規範性和風險影響的企業的壓力。通過這種債務置換,一批銀行和企業得以從債務困境中解脫,進而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其在經濟體系中應有的作用,這對經濟全局的積極貢獻是不言而喻的。

多措並舉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

《中國經營報》:在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方面,你認爲財政政策應該如何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和稅收政策等工具?

賈康:在我看來,我國房地產領域止跌回穩的趨勢已經比較明顯。隨着最近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實施,特別也強化了一線和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我們已經看到了房地產領域在打開新局面。當前的關鍵任務是將這一新局面鞏固爲一個穩定狀態。除了在總量上與貨幣政策協同擴張、維持流動性外,財政政策還通過發行地方專項債券和特別國債來籌集資金。用於地方的土地收儲和存量房產收購,因地制宜地滿足各地方轄區居民的住房需求。在地方的通盤安排下,這些措施首先旨在有效保障低中收入階層的基本居住需求,形成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供給,很多地方不用再走原來“補磚頭”建設過程。

通過實施一系列配套措施,形成對低收入和低中收入階層住房需求的有效供給,確保他們實現“住有所居”。隨之商品房市場上的價位高低不會有那麼高的敏感性了,也將自然而然進入一個更健康的發展階段。在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後,市場將以買方爲主導,購房者可以更加從容地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偏好選擇購房。對於中產階層及以上的社會成員而言,他們將能夠憑藉自身的貨幣支付購買力,更加從容地進行房產交易,從而實現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財政政策展現了其以“點調控”而結構化的特點,例如通過稅收優惠支持舊房置換新房,提供專項資金補助收購房產,以及與貨幣政策相配合的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在信息發佈中被突出展示,具有調控中結構優化措施的特徵。未來階段,我們預期將有更多針對性的措施陸續出臺。例如,一些城市取消普通住宅與非普通住宅的區分,或者分析降低非普通住宅和普通住宅的契稅水平。這些舉措將爲房地產市場提供更有力的財政和稅收政策支持,提升交易活躍度,助力市場回穩。

在許多中心區域,例如北京,一套1000萬元左右的房產交易不在少數。如果契稅降低一個百分點,那麼購房者就能節省高達10萬元左右的費用。這樣的減稅措施相當於爲購房者節省出了購買一輛機動車的資金,這是一種非常實際且具有吸引力的激勵和優惠政策。

《中國經營報》:在你看來,現在是不是年輕人買房的時機?

賈康:對於年輕人而言,如果打算使用自有資金購買理想的住房,現在應該密切關注房地產市場的最新動態,該出手時就出手。因爲市場常常會出現一個心理臨界點,來自公衆普遍的“買漲不買跌”心態。一旦錯過這個臨界點,購房者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才能購得心儀的房產。因此,年輕人需要審時度勢,如果是用自己的錢買房,該出手時就出手,這當然對於滿足美好生活嚮往是很重要的。

平臺經濟發展催生更大集羣

《中國經營報》:近期國常會提出要研究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工作,你認爲平臺經濟如何能更好地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和企業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賈康:平臺經濟非常關鍵,現在“人工智能+”真正引領潮流的還是少數的平臺,帶出後面的“獨角獸”“瞪羚”的集羣,帶出更廣義的“專精特新”的集羣,大量的中小企業都可以一起來實現“數實融合”努力加入“專精特新”。

對於這些頭部平臺企業而言,貫徹中央關於完成整改的要求至關重要。管理部門完成罰款,不代表就完成整改,應讓頭部企業真正抖擻精神,急起直追,真正地調動一切潛力,迸發出充分活力,去追趕前沿狀態而帶動整個產業集羣。

中央已經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明確要求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高科技企業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直觀體現,無疑是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領頭羊。而其他大量非高科技企業也必須對接新質生產力。爲此他們需要實現制度創新,利用供給側要素改革帶來的乘數放大效應,同時要堅定不移實現“數實融合”,即在大數據時代,將數據作爲生產要素,發揮其乘數放大效應,推動整個產業升級和轉型。

《中國經營報》:國常會提到要加大對數字經濟積極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你認爲政府應該如何設計和實施這些政策?

賈康:當前的政策組合拳,特別是針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央要求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區一定要有定製化解決方案。

我國有將近3000個地方縣域轄區,我們不能期望每個縣域都能培育出自己的頭部企業,這是不現實的。因此,關鍵在於因地制宜,通過定製化的高水平方案實現“數實融合”,確保轄區內所有創新創業主體都能夠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接軌。

(編輯:曹馳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