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甩賣風光資產,央國企真的在收縮新能源嗎?

近期,央國企頻繁轉讓旗下新能源公司。

9月14日-20日,北京產權交易所發佈多條公司股權轉讓預披露信息,涉及國家電網、國家電投集團和東方電氣集團等多家央企下屬新能源公司。

其中,國電投綠電河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轉讓林州林能綠色電力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以及邯鄲德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90%股權;東方電氣集團全資子公司東方電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轉讓東耀新能源(張北縣)有限公司95%股權。

此外,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控股的河南九域龍源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掛牌轉讓浚縣九域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權、臨潁縣九域能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51%股權,以及舞陽縣九域能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51%股權。

更早前的8月,國家電投集團已披露出售重慶、內蒙古、河北等地光伏項目。

上述轉讓信息疊加華能集團8月公佈的新組織架構中撤去“新能源事業部”,引發“央國企收縮新能源投資”的討論。

央國企是近年中國新能源開發的主力軍,投資戰略影響着市場對新能源新增裝機量的預期。

2023年,全國光伏和風電新增裝機總容量爲292.78 GW,五大發電集團加上三峽集團的風光新增裝機量接近120 GW,佔比約40%。

由地方國資委控股的能源集團也不斷成立或重組,在體量與業務範圍擴大的同時,成爲新能源市場重要的玩家。去年,北京能源集團的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爲21.18 GW,廣東省能源集團的新能源裝機規模也達到了13.64 GW。

隨着風光新能源平價上網政策實施,以及新能源入市等帶來電價下行,近年發電企業新能源板塊的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今年上半年,三峽集團旗下新能源業務實施主體三峽能源(600905.SH)整體增收不增利,華潤電力(00836.HK)可再生能源利潤率也出現下滑。

此外,新能源消納壓力持續顯現,影響電站盈利。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今年上半年併網太陽能發電利用小時626小時,同比降低32小時;併網風電1134小時,同比降低103小時。

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蒙西、蒙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新疆、西藏風電利用率低於95%;在光伏發電利用率方面,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的利用率分別爲91.9%、90.9%、94.3%和71.1%。

上述因素被視爲央國企收縮新能源投資的重要原因。

但一位電力行業資深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央企收縮新能源”實際上是僞命題。他認爲,主營發電的央企面臨着水電資源少、火電長期盈利性無法保證、核電資質稀缺等問題,加上火電前幾年的虧損,新能源仍是它們的最好投資選擇。

“發電集團的投資是持續投資,掙多掙少基本不會停,頂多可能增速上有變化。”該人士稱,其它企業可能對回報率較敏感,而央企的企業性質和市場角色是不同的。

在“雙碳”目標提出後,《關於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到2025年,中央企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5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比重不低於30%。

發電央企後續也各自公佈“十四五”新能源規劃,五大發電集團裝機目標普遍爲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裝機70-80 GW或非化石能源裝機超過50%。

從今年的投資情況看,新能源也仍然是發電央企的主戰場。

今年年初,華能集團34 GW的新能源項目集中開工復工,並全年預計安排新能源基建投資1500億元,高於2023年的投資額“超1000億元”。據界面新聞獲悉,華能集團新組織架構中撤去的“新能源事業部”職能,實際上被劃歸到新成立的幾個部門中。

9月5日,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央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持續加大,完成投資超過1萬億元,同比增長達24%。

另外華潤電力也在中報中表示,將繼續全力以赴加速發展、建設風電和光伏項目。“十四五”期間新增40 GW可再生能源裝機,預計到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超過50%。

在上述央企轉讓資產的同時,近期也有不少央國企仍在不斷成立和收購新能源公司。

9月21日,中船科技(600072.SH)發佈《全資子公司出售資產的進展公告》,華電集團旗下華電冀北新能源有限公司和華電新能新疆哈密新能源有限公司擬收購多個新能源資產,總價約爲8.7億元。

8月28日,廣西能源(600210.SH)公告稱,爲加快推進公司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發展壯大電力主業,公司擬自籌8億元設立兩家新能源公司。

8月15日,電融新能源發展(廣東)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正式成立,由國電投綠電河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擔任執行事務合夥人,注資總額達到17.48億元。經營範圍爲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新興能源技術研發以及節能管理服務等。

上述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隨着新能源規模、系統比重不斷擴大,“新能源”勢必成爲常規能源,回報率勢必不斷下降。由於市場競爭逐步加劇、運維要求越來越高,新能源由大型央國企長期持有的特性日益凸顯。

標普全球評級曾指出,中國國有發電企業大都擁有較低的融資成本和多元的再融資渠道。憑藉強勁的電力需求、利用小時數的改善、有利的電價,平價上網新能源項目帶給中國發電企業的回報應該會保持在可持續的水平。

不過,相比此前追求裝機量的增長上,央企未來對新能源的投資應會更注重做精做優,押注優質資產。

例如,作爲中國最大的光伏發電企業,國家電投集團的一系列出售加新成立動作,就與優化自身資產結構有關。

今年7月,中央巡視組對多家央企新能源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中指出,國家電投被指光伏產業大而不強,推動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巡視反饋認爲需長期整改的事項。

8月27日,國家電投集團旗下電投能源(002128.SZ)公告稱,爲優化產業佈局,提升資產質量,擬對外轉讓公司持有的山東那仁太新能源有限公司全部股權。

山東那仁太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爲推動山東省100 MW戶用光伏發電項目而成立,已投產9.99 MW。電投能源認爲,上述公司2023年淨資產收益率爲1.8%,屬低效資產。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界面新聞表示,新能源是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戰新產業科技含量高、週期長,或影響國資委短期經濟考覈。目前,需要保證戰新產業有足夠的投資,又要保證利潤增長,經濟量的增長和質的增長具有同一性,要求兩項兼顧。

國家電網出售旗下新能源資產則與發電企業的邏輯並不相同。2002年,國務院下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提出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的改革方向,國家電網獨立運營電網業務,不再擁有發電資產。本次出售或與繼續推進主輔分離有關。

此外,國家電網擬出售的浚縣九域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和臨潁縣九域能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2023年分別虧損2307.87萬元和1444萬元,負債率分別爲85.8%和83.5%,財務狀態較差,從優化資產配置的角度也能理解轉讓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