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損鐘錶匠高燒送醫 脫褲竟見「坐骨壓瘡」爛到肌肉層

▲脊損鐘錶匠高燒送醫,脫褲竟見「坐骨壓瘡」爛到肌肉層。(圖/三軍總醫院提供)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一名50多歲的脊髓損傷者原本就有輕微褥瘡,從事鐘錶維修業以來,因必須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近日因高燒39℃就醫,才知其坐骨下方皮膚早已爛到肌肉層,還出現細菌感染情形,若未及時處理,恐惡化爲敗血症,甚至昏迷、死亡。

收治患者的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燒燙傷中心主任曾元生表示,老年化社會來臨,褥瘡逐漸成爲常見的問題,過去稱之爲褥瘡主要是因爲好發於臥牀病人,但近年來發現,即使坐輪椅病患也會出現類似的潰瘍傷口,甚至其他長期受壓的部位都會產生,因此已逐漸更名爲壓瘡。

▲幾個常見的壓瘡部位。(圖/三軍總醫院提供)

曾元生表示,坐姿壓瘡最常見的部位爲坐骨部位及薦部。薦部壓瘡在傳統上多使用VY型肌皮瓣覆蓋傷口,爲減少手術中失血,還會使用臀上動脈穿通枝皮瓣來治療薦部褥瘡,但此作法必須下刀到臀大肌,提供給新蓋皮膚的養分,但容易造成對臀大肌的破壞。

不過,隨着醫學技術進步,近年已發展出使用「靛氰綠」技術來作爲臀上動脈穿通枝的精準定位,如此一來不僅能精準定位臀上動脈穿通知的位置,更能在術後監測皮瓣的血液循環。坐骨壓瘡則首度使用外側大腿肌皮瓣來達到傷口癒合的結果,成效也相當良好。

▲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暨燒燙傷中心主任曾元生。(圖/記者嚴雲岑攝)

另一常見的壓瘡部位爲股骨轉子,過去擴筋膜張肌的手術可以達到傷口覆蓋的效果,但是傷口癒合之後容易出現突出的現象。爲改善此一情形,我們使用前外側大腿肌皮瓣來蓋蓋壓瘡的傷口,癒合之後突出的狀況不再,供皮區疤痕也更小。

曾元生表示,脊髓損傷的壓瘡患者並不多,主要還是集中在中風臥牀病患,建議輪椅族及臥牀族至少2個小時就要換姿勢、翻身。在選擇氣墊牀等輔具的同時,也要考量患者狀態,輪椅族最好選用中空式的氣墊,減少坐骨壓力;臥牀族則可選擇氣墊牀,減少受力面積,避免褥瘡再度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