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銳評∣“薅”失業保險“羊毛”把自己“薅進去”了,不要把失業保險當成商機
極目新聞評論員 文清蔓
近日,遼寧瀋陽市大東區人民檢察院對一起騙取失業保險金的案件提起公訴。孔某、侯某二人以非法佔有爲目的,虛構公司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在短期繳納保險後,通過開除方式解除與“客戶”的勞動合同,爲“客戶”領取失業保險金,累計騙取失業保險金90餘萬元。二人被以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12月9日工人日報)
失業保險作爲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旨在爲失業人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幫助他們在失業期間維持生計,渡過難關,同時也是穩定社會就業局勢的重要舉措。它是基於社會公平與互助原則設立的,由廣大參保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形成基金池,爲真正需要的失業者雪中送炭。然而,一些人卻背離了保險制度的初衷,將其視爲可以隨意獲取不義之財的“提款機”,到頭來聰明反被聰明誤。
騙取失業保險的行爲,既違法又失德。孔某、侯某二人利用社會對失業保險金的需求和對政策的模糊認識,通過虛構失業事實、僞造證明材料等手段爲不符合領取條件的人辦理失業金,看似一時得逞,獲得了些許經濟利益,但實際上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從法律層面看,這種行爲屬於詐騙行爲,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一旦被查處,不僅要退還騙取的保險金,還會面臨罰款,情節嚴重的甚至會被追究刑事責任,鋃鐺入獄,使自己的人生留下難以抹去的污點。從道德層面而言,這種騙取公共資源的行爲是不道德的,損害了其他參保人員的利益,破壞了社會的公平與誠信環境。
深入探究“薅羊毛”現象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人法律意識淡薄,對騙取失業保險金的違法性認識不足,心存僥倖,認爲自己的行爲不會被發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監管機制在某些環節可能存在漏洞,讓這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但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社保部門與公安、司法等多部門建立起緊密的協作機制,大數據篩查、信息共享等手段使得騙取行爲越來越難以遁形。
打擊“薅”失業保險“羊毛”的違法行爲刻不容緩。首先,要加大法律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廣泛宣傳失業保險相關法律法規以及騙取保險金的法律後果,提高公衆的法律意識,讓人們知法、守法,不敢輕易觸碰法律紅線;其次,社保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加強內部審覈與外部監督,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對參保和領取資格審覈的精準度,堵塞漏洞,從源頭上杜絕騙取行爲的發生;同時,對於發現的騙取行爲要依法嚴懲,形成有力震懾,讓那些企圖“薅羊毛”的人望而卻步。
失業保險是保障失業人員權益的“安全網”,不是可以隨意踐踏的“唐僧肉”。每個人都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法治觀念,共同維護失業保險制度的公平與公正,走合法合規的生財之道、發展之路。“薅”失業保險“羊毛”的行爲是短視且愚蠢的,唯有誠信守法,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正當途徑去追求財富與發展,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穩步前行,不被歪門邪道所吞噬,真正實現失業保險的社會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