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鄉原住民服飾配件展 助民衆深入認識族羣的演變歷程
花蓮縣吉安鄉南勢阿美族婦女的服飾過去多爲黑色,並非當今所見的鮮紅色。(吉安鄉公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吉安鄉南勢阿美族婦女的服飾過去多爲黑色,後因表演需求才逐漸轉成紅色。(吉安鄉公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吉安鄉辦理展覽展現在地6大原住民族的傳統衣飾風格,其中阿美族的服飾顏色不僅只有當今常見的鮮紅色,甚至還有黑色,顛覆民衆既定印象。鄉公所表示,在地阿美族婦女過去多穿着黑色服飾,後因時代改變才轉成紅色,希望透過此次展覽,幫助民衆深入認識在地族人的文化故事。
花蓮縣原住民族羣包括阿美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及賽德克族等,全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吉安鄉,在縣府與原民會的支持下,即日起至10月3日止,在阿美族文化館辦理「時代演進傳統到創新-原住民族系列服飾及配件展」,呈現縣內6大族羣的傳統服飾與配件,及因原居環境遭颱風破壞,遠從臺東鹿野遷徙至吉安的阿美族小臺東部落的百年傳統服飾。
鄉公所原民事務所指出,小臺東部落族人60多前年因艾倫颱風重創家園而搬遷到吉安,其傳統服飾顏色卻沒有受到在地阿美族影響,迄今仍保存臺東阿美族的特色,不過在地阿美族的服飾顏色卻有很大的變化,並非只有當今常見的鮮紅色,以前其實還有黑色。
原來阿美族婦女在日據時代都身穿黑色、配戴黑色髮帶,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臺後,勞軍風氣盛行,族人穿黑色服飾表演時,遭人反映顏色太過暗沈,當時負責接待外賓的時任縣議員林春瑛,便設計一款較爲搶眼的紅色舞衣,之後在1960年花崗山一場千人共舞的活動上,演出的族人因身着紅色爲主的服飾亮相,引起其他部落仿效紛紛帶動流行。
直到1967年林春瑛成立花蓮阿美文化村,是全縣第一個專門表演阿美歌舞的娛樂場所,隨時間與空間的改變,阿美族女性的服飾顏色也漸漸隨之由黑轉紅。
鄉長遊淑貞坦言,民衆對各族羣的服飾樣貌都保有既定印象,這場展覽能完整呈現與探究歷史根源跟服飾的演變過程,且早期原住民族服飾多用麻線製作,利用各種植物染色,造就現今各族羣對服飾顏色的偏好不同。
她接着說,鄉公所先前陸續開辦「南勢阿美黑色傳統服飾及傳統花帽」、「阿美族陶藝品開發班」等課程,利用此次展覽發表成果,希望能幫助民衆深入認識阿美族服飾的演變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