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立場鮮明 從“穩健”走向“適度寬鬆”
2024年,穩健的貨幣政策,直面經濟運行挑戰,以“超常規”逆週期調節,爲實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2025年,貨幣政策基調將從“穩健”調整爲“適度寬鬆”。這一調整,從外部看,順應了全球流動性環境的變化;從內部看,符合國內擴大內需、推動物價溫和回升、防範金融風險等國內發展需要。由此可見,此舉既必要亦可行,將爲經濟持續向好提供寬鬆的流動性環境,向市場傳遞穩增長的強烈信號,有利於提振信心。
新變化:支持性立場鮮明
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支持性貨幣政策立場鮮明。
——從總量工具看,2月,爲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9月,爲穩定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央行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兩次降準累計釋放長期流動性約2萬億元。9月24日,央行行長潘功勝透露,在今年年內還將視市場流動性狀況,可能擇機進一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個至0.5個百分點。
——從價格工具看,7月,央行下調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10個基點至1.70%;9月,再次下調20個基點至1.50%,下調幅度爲近四年最大。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今年分別累計下降35個基點和60個基點,降幅均爲歷年最大。
——從結構性工具看,4月,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5月,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積極配合相關部門推動政策落地,支持地方國有企業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加快商品房去庫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說,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意味着明年要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根據經濟增長、物價水平變化等因素適時降準降息,從總量上保持流動性充裕,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從結構上更好地滿足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對資金的需求。
新機制:更加健全與完善
今年以來,新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和傳導機制逐漸完善。
——明確調控框架演進方向。6月,央行對未來貨幣政策框架演進方向進行明確闡釋。新的演進方向包括優化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變量、進一步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逐步將二級市場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以及健全精準適度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等。
——逐漸理順利率傳導機制。把方向,促落實。7月以來,央行有條不紊推進相關工作。例如,7月22日,央行宣佈下調7天期逆回購利率10個基點,同日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LPR均相應下調,表明LPR報價與原有的中期政策利率(MLF)已經脫鉤,轉向更多參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係在逐步理順。
央行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增強政策利率的權威性,研究適度收窄利率走廊寬度,給市場傳遞更加清晰的利率調控目標信號。同時,持續改革完善LPR,着重提高LPR報價質量,更好發揮利率自律機制作用。
——逐步完善貨幣政策工具箱。8月,央行正式落地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目前已連續4個月淨買入國債;10月,首次開展5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一系列操作彰顯貨幣政策工具箱逐步完善。
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表示,央行開展二級市場國債買賣的探索更趨成熟。
新工具:維護金融穩定
今年以來,貨幣政策新工具不斷推出,支持資本市場新工具爲歷史首創,體現了央行維護金融穩定職能的拓展和新探索。
——推出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10月,央行正式推出SFISF,首期操作規模爲5000億元,將爲資本市場提供數千億級的增量資金。隨後,央行開展首次SFISF操作,額度爲500億元。業內人士預計,央行還會根據市場走勢、機構需求等情況,擇機開展操作,合理確定每次操作量。
“SFISF能大幅提升相關機構融資能力,獲取的資金可用於股票、股票ETF的投資和做市,活躍資本市場。”萬聯證券研究所宏觀首席分析師徐飛表示,SFISF有利於進一步發揮機構投資者資本市場穩定器的作用,增強投資行爲長期性和市場內在穩定性。
央行明確,SFISF期限不超過1年,可視情展期。
——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10月,央行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支持其回購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首期額度爲3000億元。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已積極申請回購增持貸款,後續或有更多上市公司披露此類公告。
再貸款工具涉及股票回購增持、銀行發放貸款、央行發放再貸款等多個環節。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爲,央行將積極拓展職責範圍,進一步創新金融工具,助力資本市場穩定運行。明年,央行還可能參考境外的一級交易商信貸便利、定期證券借貸工具、擔保債券購買計劃等成熟經驗,創設多種金融工具,以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