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兩岸溝通管道 協商貿易壁壘爭議
(圖/本報系資料照)
12月15日中國大陸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出爐,結論是臺灣禁止2509項商品自大陸進口的做法違反相關規定,認定臺灣對大陸存在貿易壁壘。此結果令人意外又不意外,不意外的是臺灣禁止大陸商品進口的確存在着貿易壁壘;意外的是,陸方爲何突然在選前1個月提前公佈。1周後的12月22日,大陸再宣佈針對ECFA早收清單中,臺灣對大陸出口的12項石化產品恢復徵收2%至10%的關稅,生效日期爲明年的1月1日。
依去年我對大陸出口情況來看,這12項石化產品的出口金額約25億美元,佔早收清單項目出口約10%,佔臺灣總出口約1.3%。雖然蔡政府說這些項目只佔總出口一點點,對臺灣影響不大;但總金額750億新臺幣還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尤其是集中在石化產業,對該產業的影響非常重大。也因此,在宣佈後第2天,臺灣石化產業龍頭臺塑集團立即跳出來呼籲,兩岸應該坐下來協商解決貿易壁壘的問題。
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可以讓雙方的出口因免稅而增加,進一步帶動雙方的產出和就業,所以在協商FTA時,雙方都會針對某些產業降稅和整體FTA簽署後,對於己方的出口、GDP和就業的貢獻仔細估計,以作爲協商的基礎。
我們很擔心,現在民進黨政府不但無力解決早收清單項目被重新課稅的問題,甚至於連這些項目的優惠被中止後,可能對臺灣經濟產生的影響都缺乏研究而無法知道真實的損失。這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早在馬政府時代,兩岸在討論ECFA後續協議,包括貨貿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時,大陸就曾針對我方對於2455項產品禁止自大陸進口而提出協商的要求。但當時因這些商品自陸進口過於敏感,而被擱置沒有進一步討論。因爲這些產品絕大部分可以自其他國家進口,但禁止自大陸進口,這明顯違反了WTO的最惠國待遇規定。因此現在大陸提出來這其中存在貿易壁壘的問題時,我們當然不會很意外調查的結果。只是因現在時間接近選舉日,自然就被某些人看成大陸在「介選」。但如果真依照大陸原本延長調查時間的截止日期,在臺灣大選的前一天、明年1月12日公佈的話,被看成介選的可能性應該更大吧。
其實如果兩岸有爭端解決機制的話,可以透過這個機制來解決貿易爭議;而如果爭端解決機制還不存在,例如在馬政府時代,是在兩岸經濟合作會議裡討論。以蘋果爲例,臺灣現在開放美、日與紐西蘭等國的蘋果進口,但不準大陸蘋果進口。由於臺灣生產的蘋果非常少,因此開放大陸蘋果進口對臺灣的影響很小,所以未來如果兩岸能協商,我們就可考慮開放大陸蘋果進來。
再以豬肉爲例,臺灣開放美豬及其他國家的豬肉進口,而沒有開放大陸的豬肉。由於臺灣消費的豬肉7成是自己生產的,因此開放大陸豬肉進來將會對豬肉生產造成很大的衝擊。此外,大陸現在還是口蹄疫疫區,因此我們禁止大陸豬肉進口並未違反WTO的規定。所以未來雙方協商,我們還是可選擇不開放。
也就是說,如果兩岸有協商管道,這些貿易爭議就可透過協商來解決,開放某些產業來交換另外一些產業的免稅,而不會出現現在這種狀況,因爲雙方沒有任何溝通管道,造成單方面決定要採取某種懲罰措施,造成另一方的重大損失。
總之,我們還是希望兩岸能夠設法恢復溝通管道,透過正常的協商來處理貿易爭議,才能找到對雙方都最有利的解決方式。(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