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爭奪AI人才,各國出了哪些招?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李準 青木 嶽雯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全球人工智能(AI)人才爭奪戰升溫。”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網站日前報道稱,隨着生成式AI的問世和迅猛發展,AI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根據Indeed招聘網的數據,在美國,每40個正在招聘的軟件開發人員職位中,就有1個職位需要與生成式AI相關的技能,該比例自2023年初以來已增長100多倍。《紐約時報》刊文稱,隨着中國和美國“爭奪AI領域的領先地位”,AI研究人員正成爲“地緣政治意義上全球最重要的羣體之一”,多個國家和地區爲了爭奪AI人才使出了不少“招數”。

“天文數字”的薪資、面向“特殊人才”的簽證、不斷擴展的STEM教育列表

據《經濟學人》報道,科技公司對AI人才技能需求的變化正使得以前聚集於科技巨頭的AI人才變得更加分散。多年來,工程師們紛紛涌向五大科技公司(谷歌母公司“字母表”、亞馬遜、蘋果、Meta和微軟),但在ChatGPT出現之後的9個月裡,這些科技巨頭的AI人才從淨流入變成了淨流出,有1/7的大型科技公司離職者加入了尚未推出產品或宣佈計劃的“隱形”初創公司。

提升工資待遇是很多公司吸引AI人才的最直接方式。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美國,AI工程師年薪中位數近30萬美元(1美元約合7.3元人民幣),非AI領域的工程師年薪中位數則不到20萬美元。以Meta公司爲例,該公司344名AI領域工程師的年薪中位數甚至接近40萬美元,包括獎金和股權激勵。谷歌一名AI研究員表示,過去5年裡,獵頭經常找他,最近出現了明顯增多的趨勢。很多沒有AI從業經驗的技術人員也試圖將自己的履歷與該領域掛鉤。賓夕法尼亞大學日前舉辦了關於“生成式AI與商業轉型”的4天培訓班,學費1.2萬美元,50個名額很快就報滿了。

美國聯邦政府同樣對AI領域高度重視,並通過一系列突破性人才新政爭奪全球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高端人才。白宮稱,美國政府正在打造“國家AI人才浪潮”。去年10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該國迄今爲止最全面的AI監管行政命令,希望通過吸引外籍人才促進AI創新,併爲吸引和留住AI人才提供政策指導。這些措施包括優化AI領域外籍人才的簽證申請標準和審理時間、提供足夠的簽證名額。行政命令也授權國務院、國土安全部使用其自由裁量權,爲在AI領域具有特殊技能的外籍公民提供更多支持。

在STEM學科教育領域,美國國土安全部官網顯示,該部2022年1月公佈“STEM領域指定學科項目列表更新”政策,爲STEM可選實習培訓計劃(OPT)增加了22個新領域,包括生物能源、雲計算、數據科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經濟學與計算機科學等,涵蓋多個新興技術學科和複雜交叉學科。此外,美國移民局也放寬了對STEM領域傑出人才的衡量標準,使原本侷限於科學、商業、教育及體育領域傑出人才的O-1A簽證審理規則更適用於STEM專業領域的“特殊人才”。

據《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瞭解,歐洲爲了爭奪AI人才也在提升薪資。不過,瑞士《新蘇黎世報》報道稱,歐洲國家的AI工程師薪資與美國仍“差距較大”。數據顯示,瑞士AI工程師年薪中位數約爲19.7萬美元,愛爾蘭的這一數字爲9.3萬美元。德國《經濟週刊》報道稱,取決於工作經驗和工作內容的不同,該國AI專家的年薪爲5.2萬至12萬歐元(1歐元約合7.8元人民幣)。“美國公司正在用天文數字的薪水追逐優秀人才。”德國AI初創公司Aleph Alpha創始人安德魯利斯表示,德國AI工程師的薪資變化先是緩慢增長隨後趨於平穩,目前年收入比12萬歐元更多的人屈指可數,然而美國AI工程師的收入幾乎是線性增長,目前幾乎一半的機器學習開發人員年薪超過15萬歐元。

另一方面,歐洲各國也在大力資助初創企業。作爲“法國2030”計劃的目標之一,即到2030年法國成爲世界創新先鋒,法國政府2018年啓動了國家AI戰略,計劃投資近25億歐元,用於發展跨學科AI研究所網絡等。截至2023年,法國AI實驗室數量達到81所,爲歐洲國家中最多;AI初創企業數量則達到600家,自2021年以來增長了24%。數據顯示,歐盟目前共有約6300家AI初創公司,其中約20%來自德國。而在歐洲AI獨角獸企業的前十名中,有5家都來自英國。

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美國貝爾實驗室院士畢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全球AI熱度高漲的環境下,國內企業也在積極吸引AI人才。首先表現出來的是AI領域薪資提升。憑藉雄厚的金融優勢,互聯網公司走在了吸引更多、更優秀AI人才的前列。而一些國企,例如中國電信,也在嘗試不拘一格地吸引高端AI人才,爲實現國企成爲科技創新主力軍的目標創造條件。從具體措施來看,它們不但打破薪資傳統的天花板,更在改善科研環境上下功夫,從團隊建設、項目經費提供到科研自主權下放等方面,採取了大量措施。

“從其他國家招聘人才是緩解人才短缺的重要方式”

“對於美國而言,從其他國家招聘人才是緩解人才短缺的重要方式。”《經濟學人》報道稱。美國保爾森基金會內部智庫MacroPolo今年3月更新了全球AI人才追蹤報告2.0版本,以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NeurIPS)接受論文作者的數據作爲樣本,調查了全球多國頂尖AI研究人員的儲備和流動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前2%的頂尖AI研究人員的工作所在國排首位的是美國,但佔比從2019年的65%下降至2022年的57%。中國在該排名中增長迅速,從2019年並未進入前五名,到2022年位列第二,佔比12%。緊隨其後的是英國。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2%的頂尖AI研究人員中,僅有28%的人原籍國是美國,有26%是中國,還有7%是印度。“美國仍是頂尖AI人才的首選工作目的地,並且仍是60%頂尖AI研究機構的所在地。”報告寫道。《紐約時報》報道稱,從某些指標來看,中國已成爲AI人才的最大產出國,幾乎培養了全球一半的頂尖AI研究人員。報告還顯示,在本科階段,中國的AI人才最多;在研究生階段,美國多於中國,超過1/3的中國本科AI人才來到美國讀研。在AI人才就業方面,美國吸引了更多的人才,中國吸引的人才比例排第二。大多數美國本科AI人才留在本國工作,少量前往中國、歐洲、英國、加拿大工作。目前在美國工作的頂尖AI研究人員中,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佔38%,美國人佔37%。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馬特·希恩說:“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研究人員對美國的AI競爭力有多麼重要……我們是AI領域的領導者,因爲我們持續吸引和留住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特別是來自中國的人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彼得·阿比爾表示:“在美國頂尖公司和大學內部,與大量中國研究人員一起工作被視爲理所當然,這是很自然的情況。”

《紐約時報》分析稱,中國培養了如此多AI人才,部分原因是中國在AI教育上投入了大量資金。自2018年以來,中國新增了2000多個本科AI項目,其中300多個在最精英的大學。

畢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在包括AI人才在內的工程人才儲備方面有數量優勢,而且這些人才基礎紮實、善於吃苦、抗壓能力強,能較好地完成技術路線明確的研發任務。不過,也需要看到,相比發達國家,中國工程人才在創新能力以及對需要較長時間的科研方面的興趣還有待提升,高端人才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調。以美國爲例,無論是在AI高端人才的數量還是質量上,美國都比較有優勢。從全產業鏈AI科研來看,美國的人才儲備相對完整,特別是在基礎科研方面力量雄厚,我們從美國在AI基礎科研方面的文獻可以看出,其科研方向和成果遍佈該領域的方方面面,現在比較受大家關注的基於Transformer的AI神經網絡模型(如ChatGPT),只是美國衆多科研方向的冰山一角,美國在其他方面的突破也指日可待。

阻止中國公民在美進行研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過,MacroPolo的報告分析稱,中國在過去兩年中也擴大了其AI人才庫,以滿足國內不斷髮展的AI行業需求。報告認爲,中國的一系列發展帶來的新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中國AI人才傾向於留在國內工作,該趨勢在印度也能觀察到。總部位於英國的數據公司Zeki今年發佈的《2024年AI人才現狀報告》同樣得出結論稱:“美國正在失去AI人才競爭中的主導地位。”報告認爲,雖然美國吸引頂尖AI人才數量是其向市場供應數量的兩倍,但全球大型企業佔據了AI人才市場的60%,遠遠超過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的11.4%,包括西門子、諾基亞、飛利浦、愛立信、三星、塔塔等都已成爲美國以外地區招募AI人才的主要公司,表現出全球AI人才格局的變化。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刊文稱,在美國反華政策的推動下,在中國高等教育地位不斷提升的拉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頂尖AI人才留在了中國。對“中國間諜”的懷疑已演變成反亞裔的種族主義,這不僅發生在街頭和購物中心,也發生在爭取研究經費的挑戰中。亞裔研究人員面臨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基金申請的最高拒絕率。

在中美均有工作經歷的AI業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是頂尖人才,美國公司會盡可能爲其提供身份和高薪以便留住人才,但對於大部分AI人才來說,能拿到身份的很少。從畢業到拿到簽證換到身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加上最近美國科技大廠裁員,很多人因爲沒有合法身份,會選擇回國或留在國內,尤其現在國內AI領域的待遇和美國的差距正在縮小。

畢奇表示,隨着目前中印國內經濟、科研環境不斷改善,有不少留美學生選擇學成後回國發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印兩國在如何用好高端人才方面還有改善空間。畢奇預測,隨着中國的體制和科研環境改善,美國也會採取相應措施,保持其吸引全球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優勢。

布魯金斯學會警告稱,美國在爭奪AI人才過程中擁有的關鍵優勢是“對中國人才的吸引力”。然而,美國疏遠中國科學家的安全政策和限制人才流動的移民政策,正在對其人才吸引力構成威脅。文章認爲,中國人才在AI領域的突出地位並不令人驚訝。從2020年到2023年,AI連續3年被評爲中國最受歡迎的專業,而在美國,商科是最受歡迎的專業。美國的教育體系是“隔離的、不平等的”,特別是K-12基礎教育階段,無法讓學生爲數學等基礎學科做好準備。美國學生對STEM學科缺乏熱情,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爲很多美國人將科學家視爲“少數和極客”,這是培養美國本土STEM人才的巨大文化障礙。

對此,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AI研究學者蘇巴拉奧·坎巴邁帕蒂感慨道:“如果美國政策制定者試圖阻止中國公民在美國進行研究,他們就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