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農再造第一桶金!慈大生拿廚餘創業  一切從改良土壤做起

溫室內的農作物就是最好的實驗對象。(圖/慈濟大學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創業第一步,練體力、搬廚餘,還要自學電子工程。慈大同學組成環農再造團隊,四位學生各司其職,廖英超負責電氣設備架設石智安負責營運、范姜柏宇協助財務營造林柏輔專責農作,他們不但收集素食餐廳的廚餘,還自蓋了一間溫室和培育室,從最基本的改良土壤做起,希望能夠將永續農業推廣到社區、學校。

參加慈大創新創業計劃比賽獲得10萬補助,這是這羣大學生的第一筆創業基金,「這個想法,其實一直在我們的腦袋裡,如果沒有比賽,我們也還是會執行。」石智安說。四位同學因爲108年修了通識中心江允智主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而認識的,後又組成「專案學習團隊」親手打造了溫室,這次參加創新創業計劃獲得評審青睞,從改善土壤開始,創造循環經濟,創業補助基金也讓這羣大學生能夠更快的執行他們的計劃。

▲從餐廳回收的廚餘。

多數的廚餘堆肥,都是葷素混和的,爲何會想要用全蔬食的,環農團隊表示,與合作廠商討論,葷食和熟食的廚餘因爲太多混合物包括油、鹽等,其實不是很容易控制發酵品質,因此決定以全素爲主。協助廚餘回收的范姜柏宇初步先收集校內三間素食餐廳的蔬果皮,蓋上咖啡渣等,再運到廠商做油水分離以及快速發酵處理,希望結合花蓮的農地廢棄物稻草香蕉葉等等,實驗哪種廚餘對於改善地力最有幫助,同時解決廚餘和農地廢棄物的問題,未來甚至可以大量生產賣給需要的農友

而在過程中,農作物就是他們最好的實驗對象,同學在操場附近蓋了一座溫室,裡面種有高麗菜小黃瓜番茄等,從認識蔬果需要的養分開始,設計符合需求的有機肥料。林柏輔同學蹲在地上,爲高麗菜疏苗,這裡幾乎是他一手打造的溫室蔬果園,在廚餘肥料還沒有研究成果前,他先培育蚯蚓,取蚯蚓糞便當肥料,甚至還自己到市場去拿別人不要的魚內臟回來堆肥。也因爲對農作產生了興趣,林柏輔已經申請到嘉義大學園藝研究所。

▲廚餘瀝乾發酵。

自建的溫室雖然有雨水回收系統,但是沒有雨水時,就需要靠同學自己提水,對於課業繁忙的學生來說,每天往返澆水也着實費力,因此廖英超同學負責設計太陽能板,一小時可以儲電330瓦,未來有了電不但可以設計自動灑水,同學還打算加裝監視器監測農作物生長情形。

▲加了稻草後發酵的㕑餘。

從零到有,這羣學生用課本上生物科技知識並主動跨出舒適圈,他們還有強有力指導老師江允智,除了提供技術上的諮詢外,江允智老師隨時補位當搬運工、當司機

環農再造團隊雖然都是生科系的同學,但他們學習其他領域的專業內容,在過程中團隊成員們互相合作,利用課餘及週末時間一起討論與解決各種問題。靜思語『做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而他們正走在實踐夢想的路上。

腦公!你不可以賴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