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着受害者心態養育孩子會製造新的受害者

雖然教孩子維護自身利益和幫助弱者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確保你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把自己看作一個倒黴的受害者。認爲孩子不可能成功將是孩子發展的最大障礙,遠甚於任何艱難險阻、身體殘疾或天資不足。

父母認爲,孩子得了多動症,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了。在他們眼中,孩子是冷漠的教育體系的受害者,而不是一個充滿了潛能的孩子。他們越是認爲科迪跟不上課堂進度,他就會落得越遠。

1、以受害者心態製造新的受害者

娜娜小時候總被人欺負,她討厭待在學校的每一分每一秒。她所遭受的痛苦影響了她的學習成績和自尊。即使成年之後,往日的痛苦依舊揮之不去。如今,有了孩子的娜娜非常不願意把他們送到學校。她擔心有人會欺負他們,毀了他們的人生,就像她經歷過的那樣。

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她就告訴他們“別的孩子都很壞”。她警告說,別的孩子會欺負他們,而大人們可能束手無策。她還講述了自己被欺負的經歷,比如別的孩子如何因爲她有些胖而取笑她,以及他們如何搶走了她的午飯錢。她說,有時老師也會跟叫她外號的孩子們一起發笑,或者在她向其尋求幫助的時候懲罰她,說她打小報告。

令娜娜大感意外的是,她的講述和警告並沒能保護她的孩子們。相反,她童年的可怕故事只能導致她的孩子們接受同樣的命運。她的女兒被同學取笑時,選擇了默默忍受。她的兒子在課間休息時被推倒後,卻懶得告訴老師。兩個孩子都認爲,沒有人會幫助他們,因此也沒有必要去嘗試。他們完全接受了母親的說法,認爲需要忍受別人的欺負,而不是想着如何不再受欺負。

實際上,娜娜傳遞給孩子們的關於校園霸凌的觀點使他們疏遠了同齡人。本來就不喜歡交朋友的他們變得越來越孤僻,而這一點反而讓他們更容易成爲被欺負的對象。當孩子們在學校裡被人欺負,放學後哭着回家時,利安娜的心都要碎了。這讓她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痛苦經歷,她無法忍受孩子們經歷同樣的事情。

這時,她開始尋找解決方案。她認爲,她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家教育孩子,可她又是一位全職媽媽。娜娜並非有意要用受害者的心態來教育她的孩子。但最終,她還是這麼做了。而且在她看來,孩子被人欺負的事實進一步證明了她本人就是受害者。

如同娜娜的孩子所經歷的那樣,在很多情況下,受害者心態都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自視爲受害者的孩子不會積極採取行動。他們會想辦法保護自己,或者改善自己的處境。最終,這一態度使他們更容易淪爲受害者。

沒有人可以一帆風順,你的孩子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或許他是班裡個頭最小的,或許你在街坊鄰里中是手頭最拮据的,沒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但是,你不能讓孩子認爲,他對困境無能爲力,這對他是有害的。讓你的孩子成爲受害者的不是困境,而是你面對困境的態度,後者纔是關鍵。

2、受害者的心態是一個很難打破的循環

當孩子自認爲是受害者時,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到影響。一個感到絕望的孩子可能會想:“我不管做什麼都沒有用。”結果,他很可能會放棄努力。不管是成績不好,還是跟同學相處不融洽,他們都不主動想辦法,任憑問題越來越嚴重。

研究者把這一現象稱作“習得性無助”。1967年,馬丁·塞利格曼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所做的研究是該領域最著名的研究之一。在實驗的第一個階段,塞利格曼讓狗承受電擊,但其中一組狗可以通過壓下一根槓桿來讓電擊停止,而另一組狗則無法停止電擊。

在實驗的第二個階段,所有的狗都被放在同一個實驗箱裡電擊。實驗箱中間有一塊較低的隔板,把箱子平分爲兩個部分。狗可以通過跳過隔板來躲避電擊。在上一階段實驗中能夠停止電擊的狗會跳過隔板避免電擊,而無法停止電擊的狗卻沒有這樣做——它們乾脆臥了下來,悉聽尊便。

哪怕提供食物作爲獎勵,它們也不爲所動。研究者只好讓別的狗來演示如何逃脫電擊。然而,那些狗還是不願嘗試。好像他們已經認定,他們註定要承受痛苦。雖然這一實驗有些殘忍,但它顯示了習得性無助爲何會如此普遍。如果孩子學到的信條是“我不管做什麼都沒有用”,他就不會去改善自己的處境,他的痛苦也就只能持續下去。而且,這些信念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我是幸福孕孕,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有愛有思想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知識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溝通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