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阿里、美團等大廠都已下場,“具身智能”會成爲一場泡沫嗎?|鈦媒體AGI

(圖片來源:pixabay)

繼大模型之後,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成爲近兩年 AI 行業內討論熱度較高的議題,很多人認爲這是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必要方向之一,隨之而來的是華爲、騰訊、美團等中國大型科技公司的關注。

11月中旬,華爲(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簡稱“華爲具身智能中心”)宣佈正式運營,致力於推動具身智能技術的國際前沿發展。會上,華爲具身智能中心與16家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涵蓋樂聚機器人、拓斯達、兆威機電等多家科技企業,聯合企業協同創新,提供一站式產品技術交易服務,助力全球具身智能產業鏈的集散與升級。

這是華爲首次披露其親自“下場”做“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相關技術與產品。

不止是華爲。美團戰投等機構近期以接近10億元投資智能人形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而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星動紀元”日前公佈Pre-A輪融資3億元消息,背後投資方能夠看到阿里的身影,阿里巴巴、聯想創投等參與本輪融資;騰訊則通過旗下騰訊Robotics X 機器人實驗室打造具身智能產品;軟銀投資的優艾智合,日前與西安交通大學宣佈成立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究院。

種種跡象表明,國內科技龍頭們紛紛發力“具身智能”這一概念技術。但70家人形機器人、數百家智能機器人公司爭奪同一賽道,這會是一場泡沫嗎?

對此,優艾智合機器人創始人兼CEO張朝輝對鈦媒體App表示,“具身智能”本身並不存在泡沫。之前的討論熱潮主要是由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和人形機器人技術的興起所引發的。然而,如果將具身智能簡單理解爲“人形機器人”,可能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和泡沫。儘管業界普遍認爲具身智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要實現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朝輝認爲,“具身智能”能夠讓特定的機器人形態在不同場景進行鍼對性的操作顯然有更高效和更具適應性,未來,隨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的拓展,具身智能領域將展現出更大的價值。“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具身智能不僅不是一個泡沫,而是具有堅實基礎和廣闊前景的發展方向,值得我們持續投入和研究。”

熱潮涌現但商業化較弱,人形機器人搭上”具身智能“快車道

什麼是“具身智能”?

簡單來說,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將 AI 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

換言之,一個具身智能機器人需要:首先聽懂人類語言,之後分解任務、規劃子任務,移動中識別物體,與環境交互,最終完成相應任務。

正如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李飛飛所說,“具身的含義不是身體本身,而是與環境交互以及在環境中做事的整體需求和功能。”

現代機器人之父Rodney Brooks

1991年,現代機器人之父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發表的研究論文《沒有表徵的智能》提出了一種對智能的根本性重新思考。布魯克斯反對傳統的認爲智能必須基於複雜算法或內部數據模型(即“表徵”)的觀點。他認爲,智能行爲可以直接從自主機器與其環境的簡單物理交互中產生,而這種交互不依賴於預先設定的複雜算法。

布魯克斯的這一理論基於他對昆蟲行爲的觀察,提出了一個稱爲“行爲主義智能”(Behavior-based AI)的概念,該概念強調通過與環境的直接物理交互來生成行爲,而不是通過內部世界模型。這種方法的核心在於,智能系統不應該首先處理抽象的內部世界表徵,而是應該能夠直接響應外部環境的刺激。

這一理念對後續的機器人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自主移動機器人和實時處理系統的設計方面。布魯克斯的工作推動了一系列以“底層智能”爲基礎的研究,這種研究試圖模仿生物體中觀察到的自然和自適應行爲。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 AI 實驗室進行的研究,特別是他開發的移動機器人“Genghis”,展示機器人能夠在沒有複雜中央控制系統的情況下在複雜環境中導航。

1999年,羅爾夫·普費弗(Rolf Pfeifer)和克里斯蒂安·謝爾(Christian Scheier)合著的《理解智能》一書中,他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智能理解方式,這種方式突破了傳統認爲智能僅僅源自大腦或算法的侷限。他們認爲,智能是行爲主體的整個身體結構和功能的綜合體現,他們強調了身體對智能形成的根本影響,這一理論後來被稱爲“身體化智能”或“身體化認知”,從而加速“具身智能”的到來。

隨着以ChatGPT爲核心的生成式 AI 的爆發,讓人形機器人擁有了更強的“智力水平”。

英偉達CEO黃仁勳在2023年一場演講中表示,AI 的下一個浪潮將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即能理解、推理、並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智能系統。

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具身智能與機器人之間的關聯。他說,“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深度結合的產物,它是‘長了身體的智能’,標誌着技術發展的一個巨大進步。”他認爲,具身智能能夠直接與物理世界進行交互,將帶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而國內的資本市場,敏銳地捕捉到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潛在價值,今年前11個月,大量資金涌入這一賽道,投融資總量超過50件,總額超過80億元人民幣。

其中,成立僅一年的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以下簡稱“銀河通用”)今年獲得美團、商湯等機構7億元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後,又獲得港投公司的天使+輪次投資;由華爲天才少年“稚暉君”創立的智元機器人,在過去一年時間完成七輪融資,估值已達到70億元。

此外,國家與地方背景基金和紅杉中國、IDG資本、上汽創投、北汽產投、百度風投、柏睿資本(關聯寧德時代)等機構已紛紛加入到這一賽道當中。如今,很多機器人在用PPT講融資故事之時公司估值已超過億級。

然而,商業化層面,基於“具身智能”的人形機器人發展不如預期。

有一家制藥類客戶向鈦媒體App坦言,當採購完國內研發的一款所謂具身智能機器人之後,它的工作依然需要人類的輔助,而且行動遲緩,遠低於人類的效率。因此最後,這家公司將機器人進行了“荒廢”處理,不再用機器人執行任務。

香港大學講座教授、新興技術研究所所長席寧對鈦媒體App表示,當前的仿人形機器人並非產品,而是一款實驗設備,當前的技術遠遠達不到替代人類實際應用需求的程度。

“仿人(人形)機器人有很多,但那些東西只是一些prototype(原型機),你不能說是產品,因爲有特定功能、特定市場需求、可以賣的才能叫產品,但現在仿人機器人還沒有到產品那一步,現在只是一些研發和試驗結果,對於企業來說它不是產品,大家買這種機器人到底做應用,還是研究開發,或者是解決實際需求、代替人去做一些事情,這些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只是試驗原型設備。”席寧稱。

事實上,現在大部分所謂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對外展示看上去更像一間樣板房。雖然特斯拉、Figure的機器人的動作控制、基礎抓取能力以及倒紅酒、煎雞蛋等細分場景的展示,讓人眼前一亮,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機器人所做的事情差別不大,缺乏新意。機器人進入工廠工作,在性價比、穩定性和適應複雜環境的能力等方面仍有諸多難題待解。

據澎湃新聞,上海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學清源研究院研究員劉志毅表示,即便機器人市場表面火熱,但行業內大多數還停留在“Demo”階段,能真正落地商用的非常少,距離理想中的大規模生產、廣泛應用階段還很遙遠,保守估計需要5-20年分階段過渡。2024年上半年公開表示在做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可能已超過70家,但未來能持續發展的可能不到10家,如果無法獲得大公司的戰略投資,初創公司的生存將面臨困難。

“目前這些機器人,無論是輪式、雙足還是帶有靈巧手的,想要實現大規模生產都非常困難。”劉志毅指出,要建立大規模生產的供應鏈體系,人形機器人所需資金投入巨大。

正如我之前所講,相比海外的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大規模量產進度,2024年,留給國內人形機器人產品小批量量產並交付時間不多了,目前大衆並沒有看到國內現有的人形機器人產品真的能替代人類產生更多的生產力。

正如波士頓動力創始人Marc Raibert所說,目前人形機器人“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炫耀,而不是一種生產力”。

AI正改變機器人產業,預計2030年規模超2500億

“工業場景的標準化和專業化,導致很難通過一套軟件、一套硬件完成所有的任務分工執行,‘一腦多態’的通用基礎模型的構建,是工業具身智能落地的必然技術路徑。”優艾智合聯合創始人兼CTO邊旭表示,目前具身智能的發展關鍵在於智能系統的進步,而不在於機電系統的通用化。

實際上,“具身智能”機器人其實不止人形一條路,利用 AI、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軟件技術用於工業機器人領域,也是解決替人機器人的發展路徑。這似乎是華爲想要做“具身智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11月15日,華爲(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企業合作,樂聚機器人、兆威機電、深圳市大族機器人、墨影科技、拓斯達、自變量機器人等企業參與了簽約,後續華爲將與簽約企業開展應用場景的相關合作。消息公佈後,上述涉及到的上市公司都迎來了股價大漲情況。

對此,張朝輝認爲,華爲在寶安設立具身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彰顯了科技領軍企業對具身智能領域的重視和戰略佈局,對行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積極信號,這種競爭態勢有助於推動技術革新、提高行業標準、吸引與培養人才、優化產業生態、拓展市場需求,並提升國際競爭力,儘管市場競爭加劇,但它也激勵着行業內的每個參與者追求成長與突破,共同推動具身智能領域向更高品質和更高標準演進。

張朝輝領導的優艾智合,由四位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創立。

成立7年來,優艾智合共完成約10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肥東產投、吳興產投、熙誠金睿、方廣資本、IDG資本、鬆禾資本、藍馳創投、SIG海納亞洲軟銀亞洲、真格基金、英諾天使、常見投資、HAX(SOSV基金)、招商局伯樂、西交1896資本等機構。

優艾智合在半導體、新能源、3C等智能製造領域的垂直細分市場佔據優勢。據統計,目前,優艾智合移動機器人出貨量超3000臺,客戶復購訂單佔比75%,機器人累計運行時間超2500萬小時,服務了臺積電、立訊精密、芯聯集成、蜂巢能源、國家電網、國家能源集團、中石化、中海油在內的半導體、新能源、電力行業等500多家客戶。

“我們成功實施了多個‘具身智能’機器人項目。”張朝輝對鈦媒體App表示,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的路徑,是如何通過迭代一步或兩步來更好地實現更客戶價值和提升,從而獲得更多的商業回報。

此次優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的成立活動之後,張朝輝向鈦媒體App透露,2023年,優艾智合業績同比增長超過100%、國際業務增長超過230%,產品方面,旗艦產品出貨佔比超88%。

很顯然,基於“具身智能”的工業機器人產品依然面臨重要機遇。而隨着勞動力市場的緊張,“具身智能”機器人將有望迎來蓬勃發展。

據《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到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約27.6億元。從全球範圍來看,機構預計到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173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爲63.5%。

高盛數據顯示,在理想情況下,預計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約合11037.3億元人民幣,這一規模相當於2021年智能手機市場的三分之一。花旗銀行發佈的最新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萬億美元,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6.48億臺。

Statista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 AI 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190億美元,較2023年市場規模增長近30%。到2030年,預計這一規模將超過350億美元。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編輯|胡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