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夏日異常爆發 醫揭原因再示警「傳染病癒來愈不按牌理出牌」

臺北巿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說,呼吸道傳染病原本應流行於秋冬,而在夏天異常爆發,應是高溫環境導致免疫系統變弱,感染後症狀更加嚴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夏天天氣炎熱,但呼吸道疾病卻異常爆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表示,呼吸道傳染病原本應流行於秋冬,而在夏天異常爆發,應是高溫環境導致免疫系統變弱,感染後症狀更加嚴重,提醒未來要提防傳染病「不按牌理出牌」。

姜冠宇受訪表示,原在秋冬流行的呼吸道傳染病,如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新冠肺炎及黴漿菌等,卻在夏天進入高峰期。

姜冠宇引述,美國心臟協會今年3月發表研究指出,氣候指數(UTCI)每上升5度,相當於攝氏溫度上升2至3度,在高溼度環境下,將會引發「熱炎症」,也就是說,高溫下,心臟血管容易發炎,增加血管粥狀硬化的風險;另免疫B細胞會降低6.8%,這代表在高溫環境下,可能是身體無法散熱,喝水又喝得少,引起骨髓傷害所致,造成人體對病毒的適應性免疫下降,而使感染會更加嚴重。

姜冠宇指出,在較爲炎熱環境下,若無法將溫度調節到攝氏26至28度的舒適範圍,很可能會造成免疫力變弱。這也是氣候變遷下,傳染病分佈可能發生改變的原因。他提醒,未來要小心傳染病可能愈來愈「不按牌理出牌」。

姜冠宇說,若以攝氏26至28度爲舒適範圍,民衆在冷氣房內的溫度應維持26至28度,但待在冷氣房的時間,依日本建議,每60分鐘爲一個循環,爲每50分鐘應離開10分鐘,到戶外活動、調節體溫,原因是冷氣房內屬於密閉空間,與人容易密切交流,且冷氣房內較爲低溫,如果長達3、4小時以上都待在冷氣房,恐影響支氣管鞭毛的排痰功能,容易增加感染病毒、細菌的風險。

姜冠宇說,環境對健康影響甚鉅,因此未來的居住設施需要有調節室溫的設備。他呼籲,在氣候變遷趨勢下,應減少環境破壞,以維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