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安永企業家|專訪安永華南區主管合夥人黃寅:重“質”謀“新”,“安永企業家”們在變革中引領創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郭曉潔 廣州報道

12月12日,“安永企業家獎2024”在廣州揭曉,10位獲獎者來自生物科技、醫療健康、人工智能、精密製造等具戰略意義的前沿領域。

“安永企業家獎2024”項目聯合主席、安永華南區主管合夥人黃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安永堅持與國家發展戰略同頻共振,本年度安永企業家獎以“提質增效 向新而行”爲主題,着眼於科技強國、製造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雙碳”等國家重大戰略,發掘和表彰以科技創新爲引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謀求可持續發展,在新質生產力征程上奮楫篤行的企業家典範。

談到企業家精神,黃寅認爲,安永企業家們不僅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他們面對挑戰時同樣展現出了堅韌不拔和鍥而不捨的態度。其中,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家們,繼承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先行先試”精神,在科技創新領域發揮了引領作用,表現出強烈的技術革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黃寅表示,當前民營經濟迎來新發展機遇,但挑戰也明顯增多。企業家們應該更加積極地把握政策開放帶來的機遇,專注於自身優勢,加強內部修煉,推動企業經營的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經濟發展“引領者”和社會價值“創造者”的角色作用。這也是今年評選主題“提質增效 向新而行”的核心意義。

《21世紀》:今年“安永企業家”評選中的關鍵詞之一是“新質生產力”,在評選中,這種內涵是如何得以體現?

黃寅:今年“安永企業家”的評選主題是“提質增效 向新而行”,突出了“質”和“新”。我們圍繞着國家重大戰略方向,在新質生產力方面做了比較多的工作。無論是評選初衷,還是最終發佈的評選結果,都聚焦了“新質生產力”這一關鍵詞。

與以往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發展方式不同,新質生產力是數字經濟時代更具融合性、更先進的生產力。我們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主要反映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新技術、新模式對經濟體系和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關於其內涵,具體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是創新驅動。今年以來,從國家發佈的重要文件、相關政策引導,都提出了包括要持續創新,持續投入,用科技創新成果驅動高質量發展,用新質生產力強調技術進步的引領作用,尤其是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對生產效率和產業結構的重塑。要點在於加強“原創性”和“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利用創新成果驅動高質量發展。

其次,是注重綠色可持續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很多行業在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做了諸多投入,特別是此前的高能耗行業,正在通過減排、降碳技術實現技術革新,不少企業同步在產品設計、服務方式上方面做出非常多“向綠而行”“向新而行”的實踐變革。相比於傳統生產力主要追求經濟增速,新質生產力更關注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平衡。

第三,突出以人爲本的價值導向,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當前,全球ESG治理,特別是在“S”方面,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員工關愛、人才供需平衡等。當前,企業間競爭日益轉向人才競爭,尤其是具備遠見卓識的高科技人才,已成爲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21世紀》:“高質量”同樣作爲整體經濟發展的關鍵詞之一,你在“安永企業家獎”評選過程中,對哪些高質量發展案例印象深刻?

黃寅:高質量發展不再侷限於經濟增長,而是關注生態效益、社會價值和技術突破的協同推進。

從今年獲獎的企業家覆蓋行業來看,他們主要來自生物科技、醫療健康、人工智能、精密製造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前沿領域,這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領域,對技術驅動和高質量發展具有強需求和高要求。他們通過自身創新實踐展現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案例,爲中國新發展階段提供了重要借鑑。具體特徵可以歸納爲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增長。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和複雜的外部環境,過去依賴資源高投入和增量市場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不再適用。近年來,不少企業正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優化生產流程和服務模式,爲傳統產業注入新活力。這些企業不僅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向智能製造的轉型,還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例如,在我們今年的獲獎企業家中,有企業通過人工智能加快了藥物研發週期,爲患者帶來了利好的案例;還有在新能源和綠色發展領域的企業,通過採用新技術改進工藝流程和設計,爲推動綠色化、數字化等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此外,另一特徵體現在高質量出海。過去中國企業走出去經歷了產品出海、產能出海兩個階段。當前中國企業出海可以說是已經進入了全新的3.0階段,企業不再是單兵作戰,而是在龍頭企業的引領下,帶動整體產業鏈共同出海,拓展國際市場。這一新局面,對企業全球化戰略佈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們關注到,現代企業在出海時更加註重供應鏈的綠色化和數字化,這些都是高質量出海的生動案例。例如,企業注重綠色出海,帶動供應鏈整體減碳等。這些創新模式不僅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推動了中國製造業向高端化發展。

從宏觀上來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和數智化、綠色化等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一脈相承。迴歸今年評選活動,無論是從初衷還是最終結果上,都與主題“提質增效 向新而行”不謀而合。

《21世紀》: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有哪些獨特之處?

黃寅:企業家精神有一定共性,包括敢於開拓、勇於創新、引領發展等。同時,我們很欣喜地看到,今年10位獲獎者中,6位來自大灣區,超過半數。

今年也恰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週年。5年來,隨着大灣區政策協同,人流、物流、資金流互聯互通,包括最近開通的深中通道等基礎設施升級,大灣區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身處全國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灣區獲獎企業傢俱有發展優勢。

在今年獲獎企業家中,不乏來自新興行業的企業家,包括半導體、新能源等。當然也有相對傳統的產業,比如檢測、物流和倉儲等。從這些企業家中,我們也發現了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共同的精神特質。

首先是國際化視野。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香港和澳門近年來也在利用自身優勢扮演“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立足灣區,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這裡匯聚了多元文化,擁有國內文化影響的同時,國際環境的影響也更直接,所以大灣區企業家既有國際化視野也更加開放包容。他們正以高度的靈活性和責任感,助力大灣區建設成爲世界級城市羣和全球經濟重要引擎。

其次,是敢想敢拼和創新精神。大灣區企業家在科技創新上展現了強烈的技術革新意識和引領性的實踐能力。他們繼承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先行先試”精神,不懼風險,勇於嘗試。

這兩年,大灣區企業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越來越多,創新已經成爲驅動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廣深港、廣珠澳一帶的創新要素集聚明顯,這爲大灣區企業引領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土壤。

《21世紀》:你認爲大灣區的企業家應如何利用灣區政策、文化等優勢,在新發展階段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黃寅:粵港澳大灣區作爲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企業提供了政策、市場和技術等多種優勢。剛剛提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週年,同時“1+N+X”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前海、南沙、橫琴,還有河套四個平臺的打造,使大灣區逐漸成爲一個更加國際化、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高地。此外,大灣區聚集了人才、資金、數據等要素,特別是跨境資金的有序流動,對企業的全球化佈局有很大幫助。

大灣區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利好,具體有三點建議。首先,大灣區的企業應主動把握政策開放機遇。包括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研究大灣區內各級政府發佈的優惠支持政策,積極參與區域內的項目和平臺建設,藉助稅收、資金和開放等政策機遇,優化人才、資金等方面的資源配置,這對企業團隊發展、業務拓展等多個方面將有諸多益處。

其次,灣區企業利用好大灣區的創新生態圈,強化科技創新,深化與區域內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大研發投入。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大灣區豐富的專業機構資源,幫助企業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出海戰略以及內控管理等,爲企業把控風險保駕護航。

另外,大灣區的城市羣特點明顯,各有特長,企業家可以通過跨區域協作,將城市優勢轉化爲企業競爭力、品牌力。特別是對於出海企業,可充分利用灣區資源優勢,例如對於計劃拓展葡語系國家業務的企業,可考慮在澳門地區設立海外運營的控股公司,以更好地搭建業務架構等。

《21世紀》:我們看到“安永企業家”評選的對象是民營企業家。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中扮演者愈發重要的角色,你如何看待當前環境下民營經濟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黃寅:民營經濟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其“56789”這一特徵展現出在稅收、技術創新、就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當前民營企業擁有着多元發展機遇。

首先是政策環境利好。今年以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圍繞民間投資、公平準入、融資支持等方面不斷出臺優化舉措,創造了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因此企業可以利用政策優勢,在國家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多做佈局。

其次,經濟和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從生產端來看,高端製造、新能源等行業快速發展或轉型,科技創新持續驅動,爲民營企業提供了發展新空間。從消費端來看,近期國家出臺了非常多政策來鼓勵和刺激消費,有利於消費品行業的增長。

此外,目前不少中國企業在品牌建設和市場競爭力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提升,選擇適時出海,將爲企業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從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來看,經濟發展從增量時代進入了存量時代,挑戰增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機遇相對減少,這對企業家精細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企業應避免盲目擴張,而是應進一步清晰企業發展戰略,聚焦自身優勢,整合上下游供應鏈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提質增效,向新而行。

(實習生劉曦柯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