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遇見大運河丨流淌千年的科技智慧

(原標題:【何以中國•運載千秋】遇見大運河丨流淌千年的科技智慧)

遇見大運河丨流淌千年的科技智慧(來源:視頻綜合)

潤澤千年,綿延千里。大運河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凝聚着一代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

“大運河之所以申遺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兩個水利工程的科技智慧:北南旺和南清口。一個被稱作‘運河水脊’,另一個被稱作是‘運河咽喉’。” 國家文物局專家庫成員、大運河申遺文本總負責人張謹這樣說。

南旺樞紐位於大運河的制高點,因而被稱爲“運河水脊”。如何讓水往高處流,是大運河跨越制高點從而實現全線貫通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題。

解決這一難題的重任落在了當時的工部尚書宋禮身上,他採納了當地民間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建議,即築戴村壩截住汶河水,將其引到南旺補給運河,這樣就巧妙地解決了“運河水脊”的水源問題。而在小汶河與運河交匯的丁字口,工匠們築砌了石駁岸來消減汶水衝擊,而後在河底部建造了一個魚脊狀的石撥,以石撥將汶水分流南北,實現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合理分流。

南旺樞紐的建成對於明清時期的經濟繁榮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戴村壩和南旺樞紐一起保障了此後500多年的漕運暢通,大運河的運力因此提高了10倍。”

清口樞紐則是大運河上另一個極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明清時,運河、黃河、淮河在淮安交匯。黃河水位高,極易倒灌入淮河、運河,致使河道淤塞。輕則不利航運,重則導致水患頻發。爲了處理三河交匯的治理和通運問題,就興建了大型的清口水利樞紐。

“這裡邊最大的一個功臣是潘季馴。在過去治河,要麼將水分流,要麼拓寬河道,但是潘季馴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收緊河道,他要利用水的衝力將泥沙帶走。” 張謹形象地解釋道,“洪澤湖其實相當於‘壺’,壺嘴很重要。幾個壺嘴一塊衝,洪澤湖的清水被舉高,然後衝到運河裡邊,把水收束起來去攻擊沙子,蓄清刷黃、束水攻沙這事就幹成了。”

古老的工程閃耀着大運河水工智慧的光芒。伴着河水的流淌,人與自然的對話也一直繼續,凝結成新的智慧結晶,坐落在淮安的亞洲最大水上立交工程就是一個代表。在這裡,淮河與運河各行其道,互不影響。通過上方建運河渡槽、下方建泄水涵洞的交錯方式,實現了淮河和京杭運河垂直的立體交叉。大運河在上面不影響航運,淮河入海道在下面不影響泄洪。

“這是兩千年的古代工程和現代工程的握手。”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認爲,這也體現出大運河是一個有生命歷程的河。“它不是凍結的一個時代,它是各個時代,一直到我們當代、到我們現代,不斷在完善。”

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大運河奔流向前,其中蘊藏的水工智慧、科技智慧也跨越千年的時光代代相承。張謹介紹說:“中國大運河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狀況非常得複雜。開鑿和建設過程中產生了太多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這一切都體現了人們從古至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技智慧和奮鬥精神。”

本項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