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大雨逼近 3動作先「體內除溼」 提高體溫強化免疫

(示意圖/Shutterstock)

超低溫加上大雨的天氣,即將報到!中央氣象局表示,週末(16日)起,中部以北低溫下探到攝氏9至10度,恐達寒流等級,同時也受華南雲雨區影響,部分地區將溼冷將近3天。這樣的天氣型態對心血管等慢性病患來說特別危險,中醫師提醒,趁着陰冷寒流天氣來臨前,趕快準備「體內除溼」,幫助調整體溫,爲應付溼冷作好準備。

●體溫是體能之窗 低於36℃ 小心免疫力下降

啓新診所指出,當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人體的體溫通常會超過36.5℃,不到36℃的人可被稱爲低體溫,通常會被視爲免疫力較差。數據顯示,體溫每下降1℃,白血球所提供的免疫力便會減少37%;體溫上升1℃,免疫力可增強5~6倍。

除了天氣溫度變化會影響體感溫度之外,體內環境失調,也會讓體溫難以穩定。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楊淑媚指出,臺灣本就是海島型氣候,溼氣容易侵入人體,各種不良生活習慣也會讓體內滯留溼氣,當外溼會引發內溼,就造成體內潮溼環境。

以寒溼體質來說,當身體溼氣太重,會讓人昏昏沉沉沒精神,還可能造成水腫、腰痠背痛、拉肚子、煩躁易怒、睡不好等大小毛病。尤其初春時節,更容易苦於「春困」,讓身心都感覺乏力。

●10個讓身體寒溼習慣 快避開

楊淑媚醫師表示,身體內的溼氣和飲食不節制,喜歡吃冰冷食物、重口味或油炸食物、久坐、運動量不足及睡眠不正常有關:

(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楊淑媚 圖/中時新聞網陳友齡製圖)

●3個小動作 幫助體內除溼

除了儘量改掉上述10個會讓體內環境潮溼的壞習慣之外,3個小動作也能幫助排溼:

1.天氣乾燥及陽光普照時多開窗,使空氣流通:

楊淑媚醫師強調,冬末初春季節交替之際,空氣特別潮溼。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務必保持空氣流通,才能帶走溼氣。尤其地板或牆壁溼了,要儘量擦乾,免得溼氣滯留。

2.運動、補充水分

有人以爲「體質潮溼就是身體水分過多,要少喝水」。對此,楊淑媚醫師特別指出:想要排除體內溼氣,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溫水,讓水分稀釋並加強循環代謝,體內的廢物、食物殘渣、多餘水分等,纔可以透過流汗、大小便等方式排出體外,有效排除溼氣。

除此之外,即便天氣不適合外出,也要居家運動,瑜珈、伸展操、肌力訓練都很適合。天氣許可時儘量戶外活動,日照就是最好的體內除溼機。

3.身體汗溼、洗髮後 務必擦乾:

保持身體乾爽,除了比較不會受風寒感冒,也能維持身體毛細孔暢通,有助體內排溼。別讓身體持續處於汗溼或是發溼的狀態,都有助維繫體內溼度平穩、調節體溫,提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