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境內無藥難題何解?京、瓊先行區推動臨牀急需產品進口

罕見病“境外有藥,境內無藥”的困局有望進一步得到解決。

近日,北京市藥監局發佈《北京市推動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徵求意見稿)》(下稱“實施方案”)。爲支持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建立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實施方案擬建立先行區“白名單”制度,優化“一次通關多次出區使用”進口程序,並提出“罕見病臨牀急需藥品通關無需進行進口檢驗”。

據有關專家在7月底召開的“2024罕見病合作交流會”上披露的最新數據,目前我國兩批罕見病目錄共計納入207個病種,其中122種疾病在全球有藥上市。但在“全球有藥”的疾病中,有62種疾病面臨“境內無藥”的情況。

除了境外新藥,進口特醫食品的引入也迎來體制機制的創新。特醫食品即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下稱“特食”),是部分罕見病臨牀治療中的主要和核心治療方式,如果不能足量獲得,患者會面臨發育遲緩或倒退,甚至致死致殘的嚴重後果。但迄今,我國僅有一種罕見病所需特食在境內獲批上市。

10月1日起,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暫時調整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有關規定,這意味着一些罕見病患者可以通過長期處方的方式,在樂城先行區獲得歐美等境外國家已合法上市的特食。

業界觀點認爲,此前,部分罕見病患者主要通過海外代購的方式來獲得治療,該方式下,患者用藥面臨高昂的價格和複雜的流程,且缺乏醫生臨牀指導,藥品質量和使用安全性均得不到保障。隨着海南博鰲、北京天竺和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優化特許藥械、特食產品引入政策,完善保障方式,罕見病患者用藥、治療環境得到改善。

北京天竺:“罕見病臨牀急需藥品通關無需進行進口檢驗”

去年11月底,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的批覆,支持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建立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探索進口未在國內註冊上市的罕見病藥品,由特定醫療機構指導藥品使用。

至此,北京成爲繼海南博鰲和粵港澳大灣區之後,第三個罕見病境外新藥特許使用地區。

爲進一步探索罕見病藥品保障“北京模式”,提升罕見病藥品供應的進口效率和可持續性,北京藥監局發佈前述實施方案。該方案於8月7日~13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根據實施方案,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擬通過建立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白名單”制度,打通政府部門前置指導、進口企業保稅備貨、一次審批多次進口通關等罕見病臨牀急需藥品臨時進口便利化保障通道,探索多方聯動、高效便捷、閉環管理、全程可溯的罕見病藥品保障北京模式,爲全面深入開展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白名單”制度涵蓋罕見病臨牀急需藥品臨時進口、流通、使用全過程。具體包含三項,即醫療機構、罕見病臨牀急需藥品和藥品進口企業的“白名單”。

北京市藥監局稱,通過“白名單”制度,推動由“人等藥”向“藥等人”的轉變。

建立“保稅備貨”供應保障制度和優化“一次通關多次出區使用”進口程序,是“白名單”制度建設的重點內容。

實施方案稱,對於納入“白名單”的罕見病臨牀急需藥品,藥品進口“白名單”企業可以結合醫療機構需求在天竺保稅區保稅備貨,以保障罕見病患者用藥的連續性。

在進口程序方面,實施方案擬定,醫療機構可以自行或者委託藥品進口“白名單”企業,持國家藥監局批覆分批辦理《進口藥品通關單》。每一次進口的藥品數量以及進口次數不受限制,但累計不得超過批覆總數量。罕見病臨牀急需藥品通關無需進行進口檢驗。

自2018年4月1日起,進口化學原料藥及非首次進口製劑不再逐批強制檢驗。但有相當比例的罕見病用藥爲生物製劑,如果首次進口,按照現行政策,仍需逐批進行檢驗。

根據《進口檢驗送檢須知》第六條規定:“一般情況下,樣品數量應爲一次檢驗用量的三倍”,且執行批批檢。有調研顯示,由於罕見病藥品患者人數極少,進口量較少且價格昂貴,一些罕見病藥品的抽樣比例達到42%、甚至超過50%,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

一名受訪業界人士認爲,此次北京提出“罕見病臨牀急需藥品通關無需進行進口檢驗”,或意味着罕見病臨牀急需的境外新藥在後續首次進口時,也不用再進行檢驗。

實施方案還提到,北京海關應實施便利化通關措施。

目前,北京已建立了生物醫藥的檢驗檢疫綠色通道。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卿7月中旬曾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上透露,在北京,一系列國內國際領頭醫藥企業依託於空港,通過綠色通道,進出口藥品。目前,進出口通關時間優於全國(平均)22.6個小時。

國藥集團中國醫藥對外貿易有限公司罕見病藥項目負責人馬亦昕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稱,要想患者更快用上臨牀急需罕見病藥品,就需要將藥品進口的每個環節都縮短到最短時間。試行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中的簡化非首次進口評估和提升通關便利化等的規定,有望大幅度提高藥品進口及供應的效率。

此外,馬亦昕還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能建立一個臨牀急需罕見病用藥的集中採購平臺。

“目前全國罕見病用藥需求仍分佈零星。如果建立起這樣的集中採購供應平臺,醫療機構及患者組織在平臺提出需求,進口藥品企業就能更及時地響應用藥需求,在境外尋找貨源,協助醫療機構準備這些境外藥品特許引入的申請材料,爲藥品進口提速。與此同時,集中採購供應平臺的建立也有利於國家有關部門推進全流程監管、追溯工作。”馬亦昕說。

值得注意的是,哪些罕見病患者最終能被新政所惠及?這取決於如何定義“罕見病臨牀急需藥品”。

根據2022年6月23日國家藥監局和國家衛健委聯合發佈的《臨牀急需藥品臨時進口工作方案》,對於國內無註冊上市、無企業生產或短時期內無法恢復生產的境外已上市臨牀急需少量罕見病藥品,原則上可由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的1家醫療機構作爲牽頭進口機構,彙總全國範圍內用藥需求、使用該藥的醫療機構名單和承諾書,提出臨時進口申請。

北京市藥監局將《臨牀急需藥品臨時進口工作方案》和《氯巴佔臨時進口工作方案》作爲起草背景。但對於罕見病用藥能否納入進口“白名單”,提出了更細緻的要求,包括“用於《罕見病目錄》所列疾病治療或《罕見病診療指南》收載的治療用藥品”。

前述受訪業界人士說,在該實施方案落地後,對於不在兩批罕見病目錄中、但確爲患者治療急需的境外藥品,仍可以按“臨牀急需藥品”的身份,實現臨時進口。

海南博鰲:“會考慮將相關進口特醫食品納入‘樂城全球特藥險’”

除了特效藥以外,特食對於部分罕見病患者而言,也是“剛需”口糧。

特食是指爲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羣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配方食品。

根據《2023年罕見病類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可及性報告》,《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中有32個罕見病需要使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進行相關治療,18種罕見病治療過程中需及時、終身、足量使用特食。

甲基丙二酸血癥是前述18種罕見病之一。“根據我們近期調研,如甲基丙二酸血癥等罕見疾病患者和一些癲癇患者,他們需要長期使用特食,但目前這些患者的使用需求完全依賴於進口,國內無相關產品上市。”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管理局高級主管倪金星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介紹說。

6月2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關於授權國務院在海南自由貿易港暫時調整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有關規定的決定,自10月1日起施行。

該決定實施後,罕見病患者在內的國內特定患者,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即樂城先行區)可同步獲得境外合法上市的保健食品和特食。

距離新政落地不到兩個月,據倪金星介紹,目前當地正在廣泛收集患者使用特醫食品的需求,瞭解企業供應意願和能力,並同步研究落地細則,包括監管規範和應急預案等。

依據食品安全法,醫院所銷售的特食,需要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註冊可以在國內上市銷售。但在罕見病種中,僅苯丙酮尿症所需的特食產品獲得“國標”。當前,代購或者電商訂購是罕見病患者獲得特食的主要渠道。

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特食進口量較2021年增長兩成左右,進口貨值增長五成左右。

然而,電商和“海淘”的數量、質量和供應的穩定性不一。按照最新規定,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的年度交易限值爲26000元。供應規模還進一步受制於海外企業的生產量。曾有海外特食企業告訴記者,曾一度沒有考慮中國市場。根據病痛挑戰基金會的調研,在我國80.5%的患者經歷過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斷糧危機。

此外,儘管《2024年關稅調整方案》對“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擴大降稅範圍,但由於患者使用的“藥食(奶)”按普通食品進口,所以這些患者不滿足前述關稅新政的適用條件。同樣由於“海淘”的產品沒有獲得特食資質,加之供應不穩定,這些罕見病患者既無法獲得醫保政策支持,還面臨“時不時漲價”的困擾。

“當新政落地後,外地患者可以在本地醫療機構通過長期處方的形式購買特食。”倪金星說。他認爲,特食與此前引入的特許藥械顯著不同的地方在於,患者面臨更大的使用量和使用頻次。

曾有一名甲基丙二酸血癥患兒母親告訴記者,400g一罐的特食奶粉,患兒一個月就能吃完四五罐。隨着年齡增長,孩子用量還在增加。故而,不同於一些“一次使用,終生受益”的創新藥,特食可以看作患者的“口糧”,一天不可或缺。積少成多,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治療支出。

“一方面,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新政帶來一定的患者量。並通過‘以量換價’,儘可能地降低臨時進口的特食產品價格,保證患者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我們也會同時開展這些特食的真實世界研究,爲這些產品之後在國內正式上市,做好臨牀數據的積累。”倪金星說。

在保障方面,倪金星還透露,後續還會考慮將相關特食納入“樂城全球特藥險”中,並做好“樂城全球特藥險”與患者所在地區醫保政策的銜接工作。

由於特許先行區使用的境外新藥、醫療器械和特食產品尚未在國內正式上市,更不用說納入基本醫保。在此背景下,患者可能因爲經濟負擔問題,被排除在使用名單之外。對此,今年4月,海南博鰲“樂城全球特醫險”正式發佈上線。參保人不限職業、不限戶籍,出生滿30天至80週歲、有無醫保均可投保。保險範圍包含在先行區特定醫療機構門診或住院治療費用、特定藥械清單目錄中進口特藥以及患者往返交通費等。

北京方面此次也提出,探索採取普惠健康險等方式減輕患者用藥負擔。鼓勵醫療機構、藥品進口企業、保險機構通過商業保險提供醫責險、罕見病用藥風險補償等保險服務。鼓勵公益性組織參與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