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中國不必介意美國提出的競爭(伍國)

布林肯結束訪華,美媒:美中就必須穩定關係達成共識,但「重大分歧」難以彌合。(圖:Shutterstock)

目前美國對待中國的策略已經清晰地呈現出通過激活,鞏固各種不同形式的盟約,協定,對話機制,從軍事和安全角度把中國的軍事力量壓制在第一島鏈之內,同時在第一島鏈之內也持續展示武力,以嚇阻和威懾中國的態勢。但是,這一策略的本質未必是在積極意義上準備進入一場戰爭,而是爲了防止一場美國自身也難以預測走向甚至難以承受後果的大戰。因此,美國的進取毋寧說是一種「以攻爲守」。

在美國咄咄逼人的外表下仍然尋求與中國的外交對話,的確可以看作是一種顯得矛盾的兩手策略,但是如果從美國「止戰」的根本目標來看,即便是採取「又打又穩」的戰術,其對話的訴求也並不那麼矛盾,因爲根本上還是爲了維持住某種符合美國利益的良性競爭局面。中國方面不必對美國希求的對話持過度消極的態度,在目前的明顯緊張的局勢下,對話無論如何比不對話要好。事實上,對話是一個難得的良機,至少可以讓雙方再次澄清各自立場,而中方也不妨藉由對話要求美國對中方的關注表明態度,並拿出一些解決方案。

另外,中方似乎也不必對美國提出的「競爭」這一概念過於介懷。首先,只有雙方勢均力敵才談得上競爭,競爭關係首先是對雙方實力的確認和肯定;其次,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市場經濟實踐中,競爭對手一直並存而一直競爭,甚至因爲競爭而提升自己也是一種常態,就像美國的品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麥當勞和漢堡王一樣。在美國的文化語境中,「競爭」和「競爭者」並非是含義負面的詞語,因此,也不必作過於負面的解讀。在概念和認知上,接受競爭並爭取良性競爭,可能是更好的相處之道。在筆者和一名同事,研究當代中國的政治學家共同接受本校學生報紙關於中美關係的訪談時,這名同事就認爲美國應該集中精力改善自身的問題,而非靠對中國過於苛刻(too harsh)來贏得競爭。這應該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美國本土學人的看法。(作者爲美國阿勒格尼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