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尋找中美被忽視的合作潛能(陳琪、薛靜)

尼克森在1972年2月21日踏上北京,不過由於當時中美尚未建交,機場沒有安排迎接國賓的儀式,只在機場升起雙方國旗與一排樂儀隊。尼克森當時頗爲失望,直到檢閱樂儀隊奏出《星條旗永不落》曲目時,他才略爲釋懷。(圖/新華社)

中美兩國現在都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中美關係往往被認爲是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正遭遇正常化以來最艱難的時期,今年恰逢1972年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訪華50週年,因此這個紀念日就格外引人注目,對於這一事件的重新解讀也成爲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喻於義利」——美國對中美關係的認知錯位

不難發現,美國國內大致上是從現實主義地緣政治和理想主義普世價值觀兩個角度來詮釋這一事件,其論點都存在着相當程度的偏頗。美國一些學者認爲,美國對華接觸戰略爲中國後來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從而導致了今天中國具備增長的實力對美國的地位構成了最大挑戰。在他們看來,美國再造了中國的新崛起,而中國背棄了美國的善良是一種忘恩負義。毫無疑問,這種觀點脫離了歷史的具體環境,片面地強調中國的收穫而抹殺了美國的所得,過度美化了美國的初衷,掩蓋了其現實的政治考量,並忽視了這一事件對當時的國際格局乃至冷戰的走向及世界和平發展的巨大積極影響。

美國前任駐華公使、也是尼克松總統訪華時的漢語翻譯傅立民接受採訪時指出,尼克松訪華和後續雙邊關係的改善不但減緩了冷戰期間前蘇聯施加於美國的戰略壓力,亦有力地維護了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事實上,美國從上述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中獲益良多。

有關尼克松訪華是否開啓了中國對美競爭的優勢爭議,事實上與美國20世紀50年代初關於「誰失去了中國」的爭論雷同。無論結果如何都只不過是在國家地緣政治層面關於得失的斤斤計較,實際上是過時且短視地看待國際關係的思維方式,說明美國的一衆學者基本上還是以維護美國階段性霸權作爲討論的出發點和最終評判標準,終究無法超越大國競爭的現實主義思想窠臼。如果僅僅是在這個層面來談論尼克松訪華的是是非非,由於視角和立場的不同,相信必然不會得出什麼有益的共識。

這一事件的親歷者亨利∙季辛吉博士在他的著作《關於中國》中描寫當時作爲尼克松的先遣人員與中國領導人見面之後的情景時寫道,「雙方真的能保持利益的一致嗎?真的能將意識形態的分歧從中分離開來以避免對抗性情緒的喧囂嗎?尼克松的訪華將開啓應對這些挑戰的大門,而這些挑戰直到今天依然還在。」誠如所言,這些挑戰始終伴隨着中美關係的起起伏伏,如果能處理好兩國關係就穩定向前發展,否則就出現動盪和倒退。如何正確地對待中美兩國之間的分歧,並超越這些分歧促進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纔是我們今天回顧尼克松訪華的最重要起點。

「同心之力」——中美關係中被忽視的合作潛能

當時中美關係改善最主要的原因是源於前蘇聯的威脅,這種巨大的威脅提供了中美之間強大的共同利益。這一條件在冷戰之後已經消失,今天中美關係由於缺乏共同威脅而失去了共同利益,競爭甚至對抗取代合作成爲兩國關係的主旋律。毋庸諱言,這個原因是真實存在的。然而,這僅僅是站在地緣政治角度來思考的結果。如果上升到一個更加廣闊的層次,站在人類社會共同命運的高度在來考慮這個問題,中美兩國今天就沒有面臨着共同的嚴重威脅並存在重大的共同利益嗎?新冠疫情至今仍在全世界的絕大部分地區肆虐,造成了數億人感染和數百萬人喪生,僅美國的人員死亡就接近一百萬,全世界都因疫情遭受了重大的損失。全球範圍內的疫病災難難道不是中美兩國乃至全世界都面臨的共同嚴重威脅嗎?合作抗擊疫病難道不是中美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共同利益所在嗎?美國的一些政客和學者似乎已忘記,美蘇兩國哪怕在冷戰正酣的1960年代,尚能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框架下齊心協力,用十多年的時間在世界範圍內根除了天花。以中美兩國現有的經濟實力和科技發展水平,雙方大可發揮各自在工業生產和生物科技研發上的優勢,在研發新冠肺炎疫苗和推廣防疫經驗上優勢互補,共同合作,爲全世界書寫公共衛生進步,增進人類福祉的新篇章。

除了合作抗疫外,雙方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上更有着廣闊的空間。中美兩國在履行2021 COP26氣候峰會上共同做出的二氧化碳減排和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1.5攝氏度的承諾,有着廣闊的技術及商業合作空間。遏制氣候變化事關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其重要性凌駕於任何大國的國家利益之上。更何況消除貧困、消滅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都需要中美兩國的攜手解決。如果僅僅着重於自身國家利益,而忽視大國對於全體人類的責任,無論如何是狹隘和可悲的。

「渡過險灘」——展望中美關係的未來

50年前的中美兩國無論從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乃至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都存在着巨大差異,這種差異無疑要比經過了50年相互交往之後的今天大得多。既然50年前兩國可以跨越鴻溝實現合作,50年後的今天爲何卻看起來註定針鋒相對呢?半個世紀前中美能克服長期隔絕的重大困難實現恢復交往,這其中原本沒有什麼秘訣,無非就是「求同存異」這四個字而已。

承認世界的多元化結構,尊重不同國家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將本國的安全建立在損害他國安全基礎之上,不將本國的發展建立在剝奪他國正當的發展權利之上,強調尋求彼此之間的共同利益,努力管控好相互之間的分歧,這應是當代主流國際秩序準則。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企圖通過壓迫別人來維護自身地位的想法最終不過是鏡花水月,「一神論」式的通過強制力量推行世界一元化的妄想最終往往遭遇反噬。

尼克松總統曾在1973年出版的《70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塑造持久的和平》一書中指出,「所有國家無論對手還是盟友都應在國際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他們必須感到自身的原則得到了尊重而且他們的利益得到了保護……如果國際環境能滿足他們的核心關切,他們就會努力維護這個國際環境。」

在尼克松總統訪華50週年之際,我們應重溫一下他當年寫下的明智論斷,認真思考中美兩國合作的真正基礎到底何在,如何從全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處理兩國關係,這恐怕纔是50年前的事件給今天我們這一代最重要的啓示。(作者陳琪爲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中心副主任、薛靜爲北京清華大學社科學院中美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