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已是經濟命運共同體(龐建國)
財政部海關統計資料顯示,臺灣第一季的出口產品中,有42.9%賣到中國大陸和香港,暴增35.5%,拜出口暢旺之賜,今年第一季的出超比去年增長了49.7%。(達志影像)
行政院主計總處於日前公佈臺灣今年第一季的GDP成長率,達到了十分亮眼的8.16%,創了10年來的新高,主計總處因而上修對今年GDP成長率的預估,認爲可以有機會突破5%。對於很長一段時期經濟成長率都在「保二」、「保三」徘徊的臺灣來說,這真是個好消息。
這8.16%的成長率怎麼來的呢?主計總處的分析告訴我們,國內需求貢獻了其中的3.63%,包括民間消費1.02%,政府消費0.58%,資本形成2.03%;其餘的4.53%則是來自於國外淨需求,也就是對外貿易順差。顯然,出超是第一季經濟成長亮麗最主要的因素。
主計總處說明,受惠於全球景氣復甦及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延續,傳產貨品買氣增溫,按美元計價的商品出口較上年同季增加了24.58%,其中,佔比最高的電子零組件增加28.37%,資通與視聽產品增加29.67%,塑橡膠製品、機械、化學品及基本金屬製品等的增幅也都超過了兩成。那麼,這些產品賣到那裡去了呢?財政部給了答案。
財政部4月9日發佈的海關統計資料顯示,臺灣第一季的出口產品中,有42.9%賣到中國大陸和香港,16.3%賣到東南亞,14.0%賣到美國,8.3%賣給歐洲,6.5%賣給日本。所以,很清楚的,大陸和香港是臺灣產品最主要的去處,今年第一季臺灣對陸港的出口暴增35.5%。拜出口暢旺之賜,今年第一季的出超比去年增長了49.7%。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許多人看衰中國大陸的情勢,紛紛呼籲重組產業供應鏈,將工廠遷離大陸,前進東南亞或印度。然而,後續發展卻是中國大陸迅速控制住了疫情,早早邁向經濟復甦,成爲2020年G20成員中唯一正成長的經濟體。
在中國大陸表現優異的帶動下,去年臺灣藉由對大陸出口,賺取了145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貢獻了超出21%的GDP,獲得了3.11%的正成長。事實上,過去這幾年,臺灣對陸港貿易的出超對臺灣GDP的貢獻都在兩成上下,如果沒有兩岸貿易順差的挹注,大家能想像臺灣的經濟會是什麼樣的景象嗎?
中國大陸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是比臺灣還要亮麗的18.3%,在啓動「內循環」的帶動下,大陸可望更加涌現「世界市場」的動能,需要靠貿易來支撐經濟成長的臺灣,能夠放棄這麼龐大的市場機遇嗎?
爲了減少依賴大陸市場,蔡英文總統在她的第一任期大力推動前進東南亞,第二任期又主張前進印度,可是,她當家主政的這5年來,臺灣對陸港的出口幾乎年年增長,「新南向」則一事無成。事實告訴我們,經濟規律是不會因爲政治操弄而轉彎的,海峽兩岸已經是經濟命運共同體,不管誰在臺灣當家主政,都得認清這項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