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劫貧濟富的「高教土匪化政策」(釋昭慧)
公立大學的學雜費是私立大學之半。(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教育部對外宣稱國立大學招生人數比私校少,目的其實是要讓私校自然減招至公私比五比五,達成高教公共化的目標。」
高教到底是菁英教育,還是平權教育?這是教育政策的路線之爭。個人較傾向於後者,因此基本上贊同「高教公共化」。
在臺灣,公立大學的學雜費是私立大學之半,偏偏經濟弱勢學生常因打工與分擔家計,國、高中時代就不免成績遜色,導致他們反倒大都流入私立大學。因此,臺灣之所以無法達至「高教公共化」,其罪魁禍首正在教育決策官員「劫貧濟富」的高教政策。
真正的「高教公共化」,是「高教平權化」──拉平公私立大學的教育資源,讓在私校就讀的弱勢學生,享有與公立大學同額的教育資源,繳交與公立大學同額的學雜費。這樣,他們纔不至於還沒邁出社會,就揹負着喘不過氣來的學貸債務(很大一部分私立大學的弱勢生,甚至不得不因經濟壓力而黯然輟學)。
然而細看教育當局所端出的「高教公共化」政策,個人驚覺:「高教公共化」這個漂亮口號,與共產政權近年所倡議的「國進民退」(國企進,民企退),是一個模子打造出來的產品,其本質就是巧取豪奪──掠奪民間財富。只不過中共政權的做法較爲直接而粗暴,臺灣教育當局的做法,卻是非常迂迴而細緻,讓私校成爲活脫脫的「溫水青蛙」,至死都還不敢發出悲鳴。
面對少子化的嚴重趨勢,教育當局用「公佈註冊率」模式,好讓學生與家長嚇到不敢選填新生註冊率欠佳的學校。這樣的操作,爲的是讓這些私校承受第一波少子化海嘯而先行滅頂。此外還同步要脅,會依各校註冊率來扣減獎補助款,使得其他奄奄一息的私校,爲了恐懼第二波少子化海嘯輪到它「被滅頂」,又擔心減少獎補助款,不得不含淚自砍招生名額。這是巧取豪奪私校校產的第一部曲。
一些私校將招生名額砍到見骨,收支再也無法維持平衡。這時,教育當局會敲鑼打鼓地公佈這些私校的財務狀況,好讓學生與家長嚇到不敢選填這些學校,它們就會在第三波少子化海嘯中繼續「被滅頂」。這是巧取豪奪私校校產的第二部曲。
倘若這些收支失衡的私校,還不能「知難而退」,那麼就公開堂皇介入。其做法是,先將它們列爲「預警」學校,讓它們在媒體上見光死,其次再列爲「專案輔導」學校,勒令他們退場。這是巧取豪奪私校校產的第三部曲。
面對一些還構不上「預警」或「專案輔導」等級的私校,則依這個、那個理由,強行奉送「公益董事」作爲暗樁,讓他們在媒體上公然爆料,說是這所學校已經「無條件奉送校產」給公立大學了(美其名爲「公私並」)。華夏與南開這兩所科技大學,就是這樣淪爲招生季節的犧牲品。他們之所以還能在媒體上全力反擊,原因在於,當局在還沒依序唱完第一、二部曲的情況下,就直接、粗暴地導入了第三部曲。是謂「呷緊挵破碗」!
把私校貼上各種污名化的標籤,然後兵不血刃地以三部曲逼退私校,乃至吞沒私校校產,這是最不需要付出代價(甚至絕對是「政治正確」)的高教政策。因爲作爲利害關係人的學生與家長,以及不明究裡的羣衆,必然會撫掌稱快。
然而,這是「高教公共化」嗎?不是的,即使讓數十所私校被迫退場,「自然減招至公私比五比五」,私校所招入的百分之五十學生,依然會以經濟弱勢學生居多。這只是讓私校與貧窮學生同受剝奪,可說是劫貧濟富的「高教土匪化政策」!(作者爲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