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大環境考驗下的臺資企業(丁鯤華)
大陸國家統計局18日公佈,前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91兆30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圖爲9月7日,廈門港東渡港區一派繁忙。 (中新社)
走過疫情,今年大陸經濟未如預期強勁反彈,反而出現出口衰退、工業產能下降、青年失業率高以及國內物價蠢動等經濟下行現象,加上房地產價格盤低,全民財富縮水,國內外投資紛紛陷於觀望,即使大陸臺資企業對發展前景也有幾分遲疑。我的看法是今年全球經濟狀況普遍不好,臺灣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的經濟增長到1.61%,美國預估爲1.6%,德國約-0.5%,而歐盟的經濟增長預估也只有0.8%左右。大陸2022年的經濟總量爲121萬億元人民幣,今年預估爲127萬億元人民幣,成長約5%,但近期人民幣大幅貶值,若以美元計算,則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僅0.2%。以大陸嚴格管控疫情3年對經濟的慘重打擊,短期要完全恢復活力確非易事,但中長期而言,以我在大陸的切身經驗爲例,我還是非常看好大陸經濟的韌性與爆發力。
1993年我初到大陸投資,1994年1月就趕上大陸將人民幣官價一次性與市場價並軌的外匯變革,一夜之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5.80變成8.70,我的生意還沒啓動,以美元投入大陸的資金匯兌損失已高達30%,市場震撼,投資人也信心動搖。當時大陸政府咬緊牙關,一面採取緊縮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一面開始推動出口退稅,配合1993年起大陸經濟結構由農業朝向工業生產轉型,市場的強大爆發力使1994年的經濟成長高達13.1%,也促成大陸以外貿掛帥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模式、新階段。我們也因企業經營效益提高,很快彌平了匯兌損失,驚險度過一關。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起於泰銖大幅貶值,其後迅速蔓延至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剛剛回歸的香港,亞洲主要貨幣全面重挫,股市恐慌性下跌,並波及實體經濟,市場秩序大亂,臺資企業一時人心惶惶,特別是在出口方面。大陸政府首先作出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並對香港展開金融保衛戰,維持港幣穩定,終於使市場復歸平靜,成功確保香港在亞洲金融的核心地位,也使大陸經濟持續成長。
始於2002年11月而在2003年上半年瘋狂肆虐的「非典」(SARS),曾是許多臺商揮之不去的夢魘。還記得2003年3月初,大陸因SARS疫情蔓延,宣佈採取「人員不流動」政策,當時我的房地產公司建築工地仍有5、600名民工,電池廠也有400多名工人,都受命不得離開工作場所,卻因原材料斷供無法工作,前後將近半年,我們不但要維持所有員工的食宿,還要面對因施工及出貨延誤所造成的違約罰款及解約等,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直到7、8月才恢復正常。而2003、2004年大陸經濟成長仍然分別達到10.0%及10.1%,臺資企業也在疫後迅速回穩並擴充產能,和大陸同步發展。
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次貸危機,但美國將部分原因歸咎於中美貿易對中國的巨大逆差,不斷施壓人民幣升值,甚至對大陸採取反傾銷、反補貼和特殊制裁措施。當時大陸外貿依存度已高達67%(2007年),但在國際經濟蕭條、出口受限,加上消費信心下降、通貨緊縮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向金融界求助無門,哀鴻遍野,臺資企業更因「融資難、融資貴」而陷入生存困境。此時大陸政府爲振興經濟積極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在增加基礎建設及加大出口補貼的帶動下,很快又轉化了金融危機,2008、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爲9.0%及9.1%。
從2020年至2022年世界各國共同經歷新冠疫情,其範圍之大前所未見,對經濟、產業、社會的持續影響更遠超想像,這是當前大陸經濟下滑的主要因素,而美國爲確保其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對中國進行各種外貿打壓,或以產業鏈重組爲由干擾盟友及國際大企業的對華投資決策,也使大陸經濟復甦的腳步格外沉重。儘管如此,我們基於以往的經驗,對大陸因應變局的決心與智慧信之不疑,更關注的反而是各省市政府或地方配合國家政治要求而強制「一刀切」的各種做法,例如爲減少污染及耗能而強制關廠、停工;爲防治霧霾或因舉辦大型運動會、國際活動而要求工廠配合停工、停產數月,乃至新冠疫情期間各地管理層層加碼,嚴管重罰致工廠無預警關停等,這些臨時性措施不僅墊高營運成本,甚至危及企業生存,因此臺商對地方營商環境的考量遠遠大於其獎勵政策,而主政者對政經平衡的取捨及對企業的支持更是影響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
從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全力發展經濟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目標並無改變,以中國佔世界經濟總量19%的巨大實力,我們也對大陸市場的未來發展深具信心,這一段經濟盤整讓大家更深刻認知民營企業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我們相信過去諸多假政策之名而打壓民營企業的不理性手段將不會再發生,各省市、地方的營商環境也會更加優化,臺資企業只要目標堅定,體質強韌,就能通過潮流激盪的考驗,穩步向前,永續發展。(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