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拜登不是老番顛(沈迺訓)

拜登第4度表明美國在中國武力犯臺時將派兵協防颱灣,在美臺學術界引起強烈反應,多位專家認爲拜登此舉將製造「戰略混亂」。(圖/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自上任以來,已三番四次表態願意協防颱灣,近期一次幾乎是採取「無條件支持」的態度,儘管白宮官員事後仍重申對臺政策不變,但拜登在協防颱灣一事上接近毫無保留退路的說法,不免引來美國已公開默許臺獨的議論。

拜登一改美國以往一邊阻止北京萌生攻擊意圖,一邊警告臺灣切勿宣佈獨立,如此長年慣行的「戰略模糊」政策並非突然,其導因於近年中國國力呈現長足進步,經濟實力的提升,連帶使得軍事力量大幅增長,如美國再不遏制中國成長的勢頭,則中國成爲東亞霸主的日子將提早到來,因此美國如仍保持戰略模糊政策,其效果將是愈發薄弱。

美國改採「戰略清晰」政策的根本原因,並非單純想藉協防颱灣來嚇阻中國,而是爲了提早因應中國已逐步取得在其周邊地區軍事優勢的事實。拜登的假設應是,一旦中國決心攻臺,則臺獨宣佈與否早非重點,因此拜登說:「臺灣對其獨立有自己的判斷,美國並未鼓勵他們獨立,那是他們的決定。」其本意應是一旦真正發生臺獨,美國也只好認了這個事實,誠非單純爲了默許臺獨而改採戰略清晰政策,兩者層次有別,必須辨明。

不管是「戰略模糊」還是「戰略清晰」,美國所追求的都是嚇阻效果的最大化,無關於美國最終是否會協防颱灣。而其目的不外是爲了讓中國認爲戰爭的損失,將遠遠超過所得;手段則是美國會阻止中國取得戰爭利益,以及擴大中國的戰爭損失,透過懲罰性嚇阻達到降低或遲延中國攻臺的可能與時間點。

不論美國採取「戰略模糊」或「戰略清晰」,中國終究會假設美國協防颱灣來規劃戰爭策略,真正導致戰爭爆發的結構性因素,必然是中美國力對比的消長,以及雙方各自在第一島鏈範圍內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承受程度出現逆差,可承受程度同時取決於兩國各自相對利益的損失,並非只有中國單方面絕對利益的損失;反而是所謂的臺獨引戰,以及美國一旦企圖利用「戰略清晰」政策,佈局「誘捕」中國使之因消耗戰而過度虧空國力,藉此維持甚至永保美國獨霸的優勢,纔可能會是導致戰爭提前爆發的意外性因素。

中國有無攻臺意圖實是次要問題,一旦中國夯實攻臺的能力,則其隨時能選擇動武時機,彼時美國能做的已經十分有限,除非美國願意付出重大人命傷亡,但也不能保證協防成功;更何況從美軍始終未踏入烏克蘭戰場的跡象來看,實在難以想像美國會願意與一個有核大國爆發戰爭。即便是以往的一戰、二戰歷史,也都是在美國國力遠勝於對手情況下,才願意選擇出兵對抗區域大國。

因此,拜登講越多次協防颱灣,並不能增加保證強度,應當檢驗其後續實質軍事協防作爲再議。

「戰略清晰」不是阻止戰爭爆發的萬靈丹,歷史的經驗更說明大國出自於利己的算計,往往導致了災難性戰爭提早爆發。臺灣該做的是不畏戰但提早佈局和平,進而爭取更多有利於臺灣的籌碼,斷不該將自己的安危寄託在不切實際的他國承諾之上,從而斷送了避戰的可能。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