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打造水下戰力 海鯤、慧龍接力封殼測試

國造潛艦海鯤號原型艦上月28日在臺船高雄廠區舉行命名及封殼典禮,蔡英文總統親臨主持擲瓶儀式。(陳信翰攝)

國造潛艦海鯤號原型艦上月28日在臺船高雄廠區舉行命名及封殼典禮,蔡英文總統親臨主持擲瓶儀式。海軍積極打造水下戰力,除國造潛艦外,中科院研製代號「慧龍專案」的水下無人載具,將於12月開始測試,規畫1年做完,在階段性研發完成後,可望進一步研製無人偵搜攻擊潛艇。

海軍現役有4艘潛艦,在前總統蔣中正、蔣經國任內獲裝,分別是791海獅號、792海豹號、793海龍號、794海虎號。海獅號、海豹號爲美方有償提供,1974年來臺成軍;海龍號、海虎號則是我國向荷蘭購買,分別於1987、1988年抵臺成軍,都已有相當歷史。

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我國都想打造潛艦,希望美方協助籌獲,不過因預算或美方不同意,都不了了之。直至馬英九總統任內,在2014年正式啓動「海昌計劃」,國造潛艦才又露出曙光,2016年海軍與臺船簽約,展開第一階段設計並研製裝備;2019年,臺船先蓋好海昌廠,2020年底海昌計劃進入第二階段,原型艦正式開工,並在今年初展開船段對接,日前封殼並象徵性下水,前後歷時7年。

下水典禮是在海昌廠乾塢中舉行,艦艏魚雷管、艦艉車葉及側邊聲納皆被國旗、帆布覆蓋。國民黨立委吳斯懷質疑,海鯤號沒有出乾塢,又如何稱之「下水」?

臺船表示,所謂「下水」,實質就是「封殼」。潛艦與水面艦稍微不同,潛艦殼外有不少機敏裝備,不宜對外曝光,且需經過多道測試才能真正泡水。

封殼後還要經歷泊港測試(HAT)、海上測試(SAT)再由海軍256戰隊接艦小組人員發射1枚操雷,完成戰鬥系統測評後,就能交艦成軍。據瞭解,泊港測試將於10月開始在海昌廠內展開,測試各裝備系統,希望明年5月前完成泊港測試,後續纔會海上測試。

另外,由中科院研製代號「慧龍專案」的水下無人載具,已打造完成。軍方消息來源透露,載具排水量實際上逾200噸,並非外傳僅100噸。據瞭解,水下無人載具優點,包括使用電力,非常安靜,且體積小,不易偵測,是未來水下武器發展的趨勢。

據透露,水下無人載具將測試1年,測試地點包括東部外海與西岸臺灣海峽;至於使用電力的「慧龍」載具能在水下航行時間,視航速而定,若是在水下不動,「等」偵搜或攻擊目標出現,最節省電力。消息來源說,無人載具發展,空中最簡單,其次水面,最難是水下,要克服通信問題。包括美、法、德、日、韓、大陸、印度等國皆有開發計劃或原型載具曝光,我國起步算早。

「慧龍專案」載具由龍德造船廠建造;中科院院長張忠誠表示,「不能把它當成潛艦來看」,只是用來做測試平臺。

「慧龍專案」打造的遙控水下無人載具,專責測試潛艦各項國造偵搜裝備性能,包括紅區裝備的聲納在內。此外,載臺上方有類似潛艦帆罩式的裝置,也配有魚雷管,潛艦各項功能可說一應俱全,傳出還規劃可施放小型無人艇具,可對敵方目標進行監控鎖定及攻擊。

國防部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強調以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發揮聯合戰力,未來將投入空中、水面與水下等無人載具科技研究。相關人士說,慧龍專案目前雖是以擔任國造偵搜裝備的水下測試平臺載具爲主要任務,但在階段性研發完成後,可望進一步研製無人偵搜攻擊潛艇。